感染新冠的老年人

在感染傳播性強、致病性弱的奧密克戎病毒后,即便癥狀較輕甚至無癥狀,讓這些老年患者為難的,還有生活的不便和內心滋生的“病恥感”。如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回歸社區重獲安定,尤其值得關注。

老年人健康不平等問題一直存在,但長期被忽視。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22年3月20日,上海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社區,防疫工作人員為老人上門采樣做核酸檢測。(圖文無關) (視覺中國/圖)

一個感染了奧密克戎新冠病毒的老年人,難處可能不只是生病本身。

在吉林省吉林市,81歲癱瘓在床的陳文慶沒打過疫苗,他發了一天燒,一家六口先后“中招”,誰來幫他端水喂飯、處理大小便是最大難題;

在吉林省長春市,61歲的李國強打了三針疫苗,感染后有幾天發燒胸悶,咳出黃痰后康復了,最痛苦的經歷是穿著防護服在車上轉運,長時間沒法吃喝、上廁所;

在上海,80歲的劉阿婆有高血壓,沒打過疫苗,感染后也沒什么癥狀,但大女兒被她傳染后發了燒,還惹得整個樓棟封控,性格開朗的劉阿婆哭了好幾回,覺得“害了整個小區”。

新冠疫情之下,老年人是最需保護的“高?!比巳?,也最難呼救。他們免疫力較低,可能因腿腳不便或有嚴重的基礎疾病,未能接種疫苗,感染后更易誘發各種并發癥,加重病情危難。

相比更易接受科學資訊與新鮮事物的年輕人,讓老年人克服“疫苗猶豫”尤為不易。飛速迭代的互聯網正將老人遙遙甩至身后——不會團購搶不到蔬菜、疫情封控期間買不到藥,是日常生活里隨處可見的困境。

而在感染傳播性強、致病性弱的奧密克戎病毒后,即便癥狀較輕甚至無癥狀,讓這些老年患者為難的,還有生活的不便和內心滋生的“病恥感”。如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回歸社區重獲安定,尤其值得關注。據全國人口普查和老齡委數據,每100個中國人中,就有約1960歲以上老年人;每6位老人中就有1位生活無法自理。

Debanjan Banerjee是印度國家精神健康和神經科學研究所顧問,2020年就注意到了疫情下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在Nature印度子刊上發表文章,呼吁重視疫情期間老年人的心理照護。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老年人健康不平等問題一直存在,但長期被忽視。

感染

當奧密克戎毒株的刺突蛋白伸向老人時,他們往往不知不覺。

按理說,陳文慶是最沒可能感染的一類老人——因為腦溢血的后遺癥,他已經癱瘓在床、足不出戶近三年了。

202237日晚10點,來自疾控中心的一通電話,打破了這個六口之家的平靜。14歲的大外孫是家里的“零號感染者”,34日,班里有同學確診,他居家隔離期間開始發燒,7日全家人第一次核酸檢測后,半數呈陽性。3天后,全家都感染了。

陳文慶一家人感染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2,傳播指數R0高達9.1,平均一個人可以傳播給9個人,是新冠原始毒株的4倍,且被感染者大多數是無癥狀。

在上海,眼睛已經老花的80歲劉阿婆正是一位無癥狀感染者,她猜自己被感染的時機應該是買菜。318日,社區通知即將開展第二輪48小時閉環居家隔離,她跟五十多歲的大女兒一起去菜場“搶購”。326日,劉阿婆的抗原檢測呈陽性,當晚做核酸復核亦陽性。

就在劉阿婆檢出陽性的前一天,長春61歲的李沛霞也確診了。幾乎不怎么出門的老兩口,在小區發現一個感染病例后不久,雙雙確診。

有不少老年人認為,長期待在家中或生活在邊遠地區,病毒就不會找上他們。但無論從統計數據還是真實病例均不難看出,奧密克戎在社區傳播時,并沒有因為老年人深居簡出,就有所收斂。

45日,中國疾控中心的科普文章提到,如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XM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