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拓之女鄧小嵐:一名革命后代和一個河北村莊的18年

這無疑是鄧小嵐和馬蘭小樂隊的“高光時刻”:44名來自阜平山區的孩子組成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了《奧林匹克頌》,其中8人是馬蘭小樂隊的成員。

“小提琴聲伴隨了她成長,為她排解孤獨與憂愁,陪伴她度過了文革中痛失父親、遭受嚴酷打擊的至暗時刻,也給她帶來很多快樂與安慰?!?br />
現實問題是,村里沒錢,往往只能出人工,“包括她建月亮舞臺、音樂城堡,咱沒有那個水平,也沒有資金,都是鄧老師帶著一步一步做的”。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1年6月29日,河北阜平縣馬蘭村,鄧小嵐和馬蘭小樂隊的孩子們合奏練習。 (視覺中國/圖)

202248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148人的表彰名單中,有一個名字被方框標注——鄧小嵐,321日晚,病逝于北京天壇醫院,享年79歲。

新華網發布的照片中,鄧小嵐一頭銀發,戴著眼鏡,雙手合在胸前望著前方微笑,看起來溫柔又快樂。下方,是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在北京冬奧會上演出的合照。

鄧小嵐是合唱團的領隊。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她領著來自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鎮的44名孩子,用希臘語唱了《奧林匹克頌》。阜平縣馬蘭村,是她投入了生命中最后18年的地方。

成為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領隊前,鄧小嵐另一個為人所知的身份是“鄧拓之女”——鄧拓是著名新聞工作者,曾任《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鄧小嵐的母親丁一嵐也曾是《晉察冀日報》的一員,后又擔任了開國大典的播音員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首任臺長。

父輩的經歷對鄧小嵐影響頗深。鄧小嵐1999年從北京市公安局退休,2003年加入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2016年成為會長。20222月底,鄧小嵐帶著馬蘭小樂隊的成員,參加了《晉察冀日報》創刊85周年暨鄧拓誕辰110周年紀念展。

在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副會長陳華印象里,這是鄧小嵐最后一次公開活動。

“和生死相遇的前輩們再次相聚”

鄧小嵐的骨灰將被安葬到馬蘭村,時間原本定在清明節。

妹妹鄧小虹說,雖然姐姐并未留下這樣的遺囑,但在生前,她曾多次向家人和馬蘭村村民流露過這樣的想法。姐姐去世后,阜平縣領導和馬蘭村民代表趕到北京,并表示希望能把她安葬在馬蘭。

家人們同意了,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骨灰安放儀式暫緩。

對鄧小嵐而言,馬蘭村是特殊的:這是父輩們戰斗過的地方。

抗日戰爭時期,阜平是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和邊區政府所在地。193712月,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在阜平縣城創辦了《抗敵報》;194011月,《抗敵報》改名為《晉察冀日報》。19384月,鄧拓被派到《抗敵報》社任報社主任兼總編輯直至《晉察冀日報》終刊。

陳華的父親陳春森是《晉察冀日報》編委和編輯部負責人之一,也是為數不多與鄧拓一起、完整經歷了整個《晉察冀日報》發展歷程的人。陳華說,《晉察冀日報》是晉察冀邊區黨委的機關報,承擔著傳遞信息和調動群眾抗戰的作用,報紙上也會更新最新的戰報:“當時整個晉察冀邊區,包括軍隊、政府、老百姓,都看這個報紙?!?/p>

“哪兒的敵人被消滅了,哪兒又打勝仗了,什么地方的群眾發動起來了,抗戰中的英雄人物等,報紙都發消息。包括春耕、秋收,都在報紙上報道?!标惾A說,《晉察冀日報》的發行量一度達到5萬份。

從創刊到19486月和晉冀魯豫邊區的《人民日報》合并為全新的《人民日報》,《晉察冀日報》經歷了十年的“游擊辦報歲月”。鄧小虹說,十年間,馬蘭村是《晉察冀日報》駐扎次數最多、累計駐扎時間最長的村莊。

鄧小虹曾撰文回憶鄧拓在馬蘭村辦報的經歷:1939年的春天,報社第一次來到深山中的馬蘭村,許多村民主動獻地、捐木材、出工出力,在山溝里蓋起了二十幾間廠屋供報社印廠使用;戰爭年代,為了保護報社,19名村民遭日軍殺害;在1943年秋季的反掃蕩戰斗中,報社遭遇日軍,有7名同志犧牲后埋葬在馬蘭村的山崖下。

1997年,鄧小虹和鄧小嵐一起回到馬蘭村,瞻仰烈士墓時,村里的老人告訴她,這塊墓地是鄧拓選的?!斑@里緊鄰馬蘭村路,依山傍水,山頂還有一塊凸出的巨石,形似一個鷹頭在守護,他(鄧拓)引用了詩經中的一句話說,‘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此地風水甚好!’”鄧小虹在文章中寫到,烈士墓上鐫刻的,則是鄧拓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