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酒文化:從貴族禮儀到服從性測試
王導是老好人,雖然酒量很差,但怕出人命,被喝得爛醉。王敦鐵石心腸,見石崇一連殺了三人,還是面不改色不肯喝。這次酒會,其實是暴發戶和老世家的心理對抗。
責任編輯:陳斌
中國先秦時期的喝酒,主要集中在貴族禮儀層面,所謂殷人嗜酒主要是商代薩滿性的宗教祭祀通神的一種文化。到了周代,封建貴族文化中將飲酒變為一種高度節制的禮儀,所謂“酒以成禮,不以繼淫”(《左傳·莊公十二年》),“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左傳·宣公二年》),“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禮記·樂記》)。在不斷互拜行禮的儀式中,有節制地采用“嚌”或“啐”的方式,只“至齒不入口”,更接近一種儀式和表演。
秦朝原則上禁止民間喝酒,因為喝酒有助于增進小共同體成員之間的情感。秦律甚至規定,當兵砍了敵人腦袋被賞爵位,同里的鄰居讓他請客吃喝,或者請客給他慶祝,都是犯法的,“貲戍,各一歲”都要被罰當一年戍卒(陳長松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肆)》),漢律繼承了秦律,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