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思|師曾志:公益要承認人的有限性,才能讓人有無限的可能性
在師曾志看來,“中國很多公益組織做的事,也是政府、企業和個人關心的?!倍胍獙⒋蠹业年P心變成和合的力量,需要公益品牌努力實現“人與人的連接與聯結”。
公益品牌的建設需要什么?
“首先是自己的專業能力,其次要保持品牌的開放性,其三是公益事業中人與人的聯結與信任的堅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在接受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采訪時提出上述觀點。
2008年5月3日,北京大學舉辦首屆公益傳播論壇。師曾志在室友袁瑞軍的帶領下踏入公益領域,從此一直見證著中國公益事業的成長與發展。師曾志認為,她與公益事業結緣可以說是由朋友間的信任,促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而在當下,如何將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推而廣之,如何讓公益事業與社會發展相輔相成?是師曾志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人的有限性
“現在社會處在一個特別重要的轉型時期,以前可能是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轉型,現在則是人心理的轉型”,在談及時下的社會變化時,師曾志提出上述觀點。
具體而言,這種心理轉型體現為人們正逐漸拋棄宏大敘事,轉而關注微小敘事與生命敘事。與宏大敘事一起出現的,往往是對主體“造神”式的宣傳與贊美,其背后隱含著人無所不能的認知與思維,在對自我與社會總體發展缺乏了解的時候,將公益與慈善播種在自我道德的神壇上。
在公益領域不乏這種案例,其結果也多是“神”的崩塌與公眾信任的受損,將公益與慈善事業的發展置于更加被動的地位。
2021年初,湖南女生龍晶晴自稱連續10年在24所偏遠山區學校支教,并在回國后放棄高薪工作,成為全職公益人。其拍攝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并被稱為“最美支教女教師”。但很快便有民眾向長沙市民政局舉報,稱龍晶睛創辦的長沙市善吟共益助學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善吟共益)在未取得公募資格的情況下公開募捐193萬元。2022年1月,長沙市民政局公布調查結果,稱善吟共益涉嫌違規公開募捐,決定對其予以警告的行政處罰,并責令當事人于60日內將違法募集的11845.4元退還捐贈人。
此類事件,折射出公益行業并未意識到新舊傳播媒介所引發的社會心理變化對社會變遷的影響。在《“慈善秀”呼喚中國公民社會的健康發展》一文中,師曾志指出:“社會信任的疏離與割裂,本體性信任的缺失與不自覺,以及困擾現代人的不安全感、浮躁,是當前中國社會心理的一種普遍特征。”
在如此這般的人際信任與社會信任面前,公益事業應該如何尋求發展?
“公益要承認人的有限性,才能讓人有無限的可能性。”面對上述疑問,師曾志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承認人的有限性,并不是要公益“躺平”,“而是要不斷發現社會問題,并且盡自己的能力不斷去提出倡導,能解決一點是一點。”師曾志說。這意味著,公益組織一定要在自己堅持的方向上有所作為,保持自己的專業水準。但從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的觀察來看,這一點尚不盡如人意。
2021年國慶假期期間,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出現極端降水天氣。山西省應急管理廳表示,此次極端強降水天氣引發山洪和地質災害,導致全省11個市76個縣(市、區)175.71萬人受災,12.0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84.96萬畝農作物受災,1.7萬余間房屋倒塌。 在這場重大災害面前,卻鮮見公益組織的身影,在互聯網上利用“山西水災捐贈”“山西水災公益”等關鍵詞進行搜索,獲得的結果寥寥可數。
這種公益組織在關鍵節點上的“脫節”,亦可視作公益傳播仍有缺陷的體現。
加拿大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個觀點:“媒介即訊息”, 即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使其愈發符合媒介的特性。目前盛行的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媒介,均以即時、迅速為特征,也賦予了公共傳播新的特點,“就是一定要引人注目”,師曾志提出這樣的觀察。
“公益傳播現在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項目,另一方面則是表現形式”。前者是公益組織策劃的活動、具體的幫扶行動等,后者則是在媒體上展現給公眾過程與結果。在師曾志看來,現在很多公益項目在媒體上給公眾的觀感很好,但現實行動卻不盡如人意,存在“徒有其表”的問題。例如2017年的“一元購畫”項目,在社交媒體爆火之后,卻要面對“捐款去向”“畫作是否代筆”“善款不給作者”等撲面而來的質疑。
“這也是公益脆弱的地方”,師曾志坦言,社交媒體讓口號和創意等象征性的東西變得更容易被模仿,且生命周期極短,因此她強調公益一定要把項目內容與形式合而為一,“不是合二為一,是合而為一”。
實現人與人的連接
當公益行業在專業能力上“挺直腰桿”,下一步要做的不是自行其是,而是要彎下腰來,“以開放與實現的姿態與信心尋求合作共贏?!?/p>
在師曾志看來,“中國很多公益組織做的事,也是政府、企業和個人關心的事。”她提出,社會差異化分工決定了大家要承擔不同的責任,而人的有限性則提醒各方必須通力合作去完成目標。
師曾志表示,公益組織想要做好工作,必須要和有關的政府部門、企業等主體之間建立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應該是相互理解、能達成溝通與對話、能換位思考的關系”,這種關系一旦達成,就會成為之后實現政策倡導等目標的堅實基礎。
而政府、企業、媒體和公益的運轉與合作,都是由人來主導的,因此可以說“品牌建設本質上是實現人與人的連接與聯結”。
這似乎又回到了開篇的問題,在互信的困境面前,公益組織怎樣才能取得各方的信任,進而將各種力量連接與聯結在一起?
“很多公益組織、公益品牌能取得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組織領導人的堅持”,師曾志的上述觀點,與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的觀察不謀而合。但這種堅持不是一種證明自己價值的急迫,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式的不斷做好項目的從容。正如師曾志引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我不刻意去爭搶、或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成績,而在你不爭的時候,別人自然會認為這是你做的。”
另一個方面,則是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現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我和‘它’的關系”,師曾志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這個‘它’指的是利益或其他物化的東西,而不是在心靈層面相互承認、信任、共渡難關的精神”。
德國哲學巨擘尤爾根·哈貝馬斯在《交往行為理論》一書中,提出交往理性這一概念,并將其視為解決公共生活問題的出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擎在其著作《西方現代思想講義》中,將其通俗的解釋為“好好說話”:即各個主體出于彼此的信任和平等尊重,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大家達成共識與理解。
遺憾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哈貝馬斯的愿景,在今天尚在路上。
“這個過程能讓我們從他人的無能為力中,找到可以激發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團結的東西。”作為傳播學學者,師曾志并不氣餒,而是強調必須要堅持溝通和對話,要學會換位思考,“社會各界的存在不是說所有人解決所有問題,而是不同的人和組織,通過具身性的溝通和對話,在行動中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與完善。”
師曾志反復說道,“生活在這個持續加速中的社會,人與組織不是誰取代誰,誰贏誰輸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可能共生與共活的挑戰”。
網絡編輯: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