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傳承
文學是個講究的門道,它追求創新,但又脫不開傳統;每篇名著中,往往都潛隱著前輩名師的影子。傳者和承者之間,好似有一支魔棒。在生活的莽林里,傳者把魔棒一揮,點出一條幽徑,承者悟道,便在文字的迷宮中,擴展人生的通途。有繼往,也有開拓。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博爾赫斯獨具慧眼,把霍桑和卡夫卡之間的傳承脈絡梳理了出來。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文集《迷宮》中,有一篇《卡夫卡與前輩》,文中依其廣博的閱讀經歷,得出了他著名的結論:“每位作家都塑造自己的前輩?!?/p>
博爾赫斯開頭寫道,他“曾經想研究卡夫卡的前輩”。這里的“前輩”,指的是給卡夫卡以啟迪,令卡夫卡靈感涌動的文學先進。
作者提到英國詩人羅伯特·布朗寧,因他擅長哲理,探究人心,其名言之一是:“倘若世界是個舞臺,生活是場戲劇,那就給我兩張戲票?!边€提到丹麥人索倫·克爾凱郭爾,這位用詩的語言闡述哲學的存在主義奠基人,他這樣寫過:“要理解生活,須向后看;要歷經生活,須向前行?!?/p>
還提到美國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尤其是其短篇《維克菲爾德》。這篇小說的主人公維克菲爾德是個普通人,日常中到處可見的普通人;然而,他做的一件事,卻使他成為日常罕見、連小說里都少見的人物。一日,他對妻子說,要出門幾天。因其以前也曾外出謀事,所以這次妻子也習以為常。沒成想,他這一走,便是二十來年。但是,他并沒有走遠,甚至沒出小鎮。他在鄰街租住下來,離家僅數步之遙。這期間,他毫無其他變化,一切照舊,像先前一樣,也像其他任何人一樣,日出日落,做事謀生,唯一不同的,只是每天不再回家。有幾次,他習慣性地朝家走去,但很快意識到,隨即折返而去。就這樣,大約二十年過去了;一日,凄風苦雨,他又習慣性地朝家走去。這次,他走到了門口,看到家中壁爐里溫暖的火光,看到火光投射在墻上他善良妻子的身影。他打開了家門……
霍桑最后寫道,“在我們這個神秘迷茫的世界上,個人適應了全套的制度,天衣無縫。一個人稍微側身其外,恐怕就會永遠失去在其中的立足之地?!?/p>
這段文字,若是作《變形記》或《城堡》的題記,再貼切不過了。讀此文字,不得不聯想到一個鮮明的身影,從中,卡夫卡呼之欲出。
寫人與人世的疏離、隔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