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發表100年,《鄉愁》50年:艾略特與余光中比較論
艾略特的詩題材狹窄,例如著名選本《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的編者就寫道:“作為詩人,他的題材范圍有限;人世間涵蓋寬廣的種種經驗,他興趣缺乏(只對圣人和罪人兩個極端有興趣)?!卑蕴氐莫M窄正好和余光中的廣闊構成強烈的對比。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艾略特(1888-1965)。
深奧晦澀的《荒原》和平易明朗的《鄉愁》,風格差異極大,但都是極著名的詩。兩首名詩的作者艾略特(T.S. Eliot)和余光中,都享有盛譽,雖然享譽的范圍大小不同:艾譽滿全球,余馳名主要在漢語圈。在二十世紀,艾是英語文學最重要的詩人,至少是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余是漢語文學最重要的詩人,至少是最重要的詩人之一。筆者早就有意拿二人來作一比較論述,直到2021年5月我才在重慶西南大學的講座做了個嘗試。2022年是《荒原》發表100周年紀念,是《鄉愁》發表50周年紀念。100和50兩個數字如此整齊難得,似乎在呼喚我,是好好寫篇文章的時候了。不過,茲事體大,雖然寤寐在心,這里的議論仍然只是個初論。
對艾略特和余光中的評價
艾略特(1888-1965)出生于美國,1927年入了英國籍;一人兩國,英美的文學史都給他顯著的地位。他一百年前發表的長詩《荒原》震撼文壇,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除了詩之外,還有文學批評和詩劇。一生收獲各種頂級評價,如稱他為“那個時代最杰出的詩人”“英國最偉大的詩人”;甚至有人拿他和但丁、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等并論;說他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是“艾略特時代”,這個時代還會繼續下去。他的影響遍及全球的文學界,包括漢語文學界。1960年代在臺灣,詩人們聽說歐美的艾略特或其現代主義嫡傳詩人打噴嚏,寶島的同行就急急吃感冒藥。1980年代,神州很多寫詩談詩的人,穿必喇叭其褲管,談必征引艾略特。名詩《荒原》的中譯,不懼其艱難晦澀的翻譯者代有其人,絡繹出現;名文《傳統與個人才華》也有多個中譯本。
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南京,成年后在臺灣居住時間最長,其次在香港,1990年代起訪問內地從事文學活動先后有數十次。他書寫的文類包含詩、散文、評論、翻譯。其詩最為傳誦者莫過于《鄉愁》,散文則為《逍遙游》《聽聽那冷雨》等,以及論“中文西化”諸篇。余光中在世時已聲譽崇隆,辭世時悼念者眾,備受褒揚。對其評價包括:“最出色最具風格的散文家”; “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是兩岸詩文雙絕的單打冠軍”;“罕見的全能型的文學天才,其成就大略有如宋代的蘇軾”; “像余先生這樣學貫中西、精通繪畫音樂的大詩人、大散文家、大翻譯家,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等等。
由青年到“華年”,我這個長期讀者,認為他名也“光中”實也“光中”:余氏確實光耀中華文學。這里所引盡是好話,文壇對他也有一些“壞話”:或貶抑其作品,或責難其為人。后者主要和197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的論爭有關。平情而論,余光中所寫的相關評論頗為意氣用事,但指責者或惡意抹黑,或對他誤解,實在不幸。關于艾略特,歌功頌德之外,攻擊的言論也不少,比如說他有“反猶太”的偏見,還對法西斯主義態度曖昧。本文對二人作品以外的種種,點到即止,不加詳論。
余光中(1928-2017)。
艾略特的文學批評
本文比較論述艾略特和余光中文學的成就,側重點在詩歌。先說二人的文學批評。艾略特著名的文學理論見于他的《傳統與個人才華》《漢穆雷特及其問題》等文章。他主張詩人應有“歷史感”(historical 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