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為何紛紛凍結“炒匯”?
工行將賬戶外匯產品的風險級別調整為第5級(R5),是投資者風險評定等級中的最高級別。
目前國內大多數商業銀行都有外匯實盤交易。實盤交易幾乎不加杠桿,因此收益波動極小,更重要的是,要求投資者已經持有外匯本金才能交易。
“紙外匯”業務并非所有銀行都被允許開展,一個重要緣由是風控能力。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1日,土耳其安卡拉,民眾在外匯兌換辦公室外排隊。
個人外匯投資步入“冷凍期”。
2022年4月13日,工商銀行公告稱,自北京時間2022年4月17日0時起,關閉個人外匯買賣業務電話銀行和工銀E投資渠道。并于2022年6月12日起,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新客戶簽約及全部交易品種的開倉交易,理由是“為順應市場形勢變化”。
工商銀行是目前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此前,招商銀行、交通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銀行自2021年起也已相繼壓縮個人外匯買賣業務。
個人外匯買賣,俗稱“炒匯”,個人可在外匯市場擇機買賣可兌換的幣種,以此賺取匯差,如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等。
由于外匯市場的規模更大、專業性更強,以往參與主體多為專業性及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這類產品的風險相比基金、股票等投資也更大,目前個人投資者只能通過銀行參與投資。
工商銀行此次調整僅針對個人外匯買賣業務,不涉及個人結售匯業務,使用人民幣購匯用于旅游、留學、購物等不受影響。
和“紙黃金”“紙原油”等產品類似,個人外匯產品又被稱作“紙外匯”或是賬戶外匯。其價格指掛鉤真實的外匯幣種,但屬于不能提取、轉出或用于支付的一種外匯份額。
凍結炒匯,是在極端行情下對投資者的一種保護。外匯買賣價格受國際政治、經濟以及突發事件影響。伴隨美聯儲2022年多次加息計劃,全球金融市場震蕩可能會傳導至匯率市場,導致投資虧損。
更何況,仍在進行的俄烏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波動。
繼原油寶等黑天鵝事件后,與金屬、原油、外匯等掛鉤的高風險金融衍生品正面臨市場拷問:這類紙產品的設計是否亟待修補?
各大銀行相繼凍結“紙外匯”
自2021年下半年起,招商銀行、華夏銀行等相繼對個人外匯業務做出調整。
此前招商銀行表示,將關閉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新客戶簽約功能,并于2021年8月11日對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規則和交易系統進行調整。同時,該行個人外匯期權業務也停止發售新產品。
招商銀行的措施只能算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