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屢現“透析難”,社區血透卡在哪里?
“透析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靠近病人,病人到透析點之間距離越長,死亡風險就越高?!比藗兝響獙ν肝鰴C構進社區懷有更多的尊重和善意,“透析病人有各種各樣的難處,尊重現在的病人,就是尊重未來的自己”。
社區血透在海外尤其歐美發達國家已成趨勢,但國內血透一直以來都是公立醫療機構的專屬業務,直到2011年政策閘門才開始松動。種種原因疊加,民營透析機構步履蹣跚,獨立透析中心占比約為11.6%。
透析中心如何應對高傳染性呼吸道傳染疾病、如何開辟應急透析區適應最新防控情況、如何調配透析資源、互認互通檢驗檢測結果等問題,值得每個醫衛人員重視和總結經驗。
(本文首發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社區血透在海外尤其歐美發達國家已成趨勢,但國內種種原因疊加,民營透析機構步履蹣跚。
每周3次、每次4小時的血液透析,可以說是透析患者最輕松、最舒服的時候。
氣不喘了、皮膚不癢了、身體不浮腫了、面色也不灰暗了,終末期腎病患者在一次次扎針透析中,完成身體最基礎的代謝,維持生活最基礎的體面??上攵?,規律的治療一旦中斷,會給透析家庭帶來怎樣的生存焦慮。
這種生存焦慮并不陌生。2020年初的武漢、2021年底的西安、2022年3、4月的上海、吉林、長春。每次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或需要大規模封閉管理之時,血透患者的救治難題就會浮出水面。
“為什么疫情一來經常是透析患者上熱搜?因為這個群體太特殊了!”腎病病友互助平臺“腎·一樣的人”創始人智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全國血液凈化病例信息登記系統(CNRDS)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約有69.3萬血透患者。
和普通患者相比,血透患者規模較小、并發癥問題較多、治療次數頻繁、需要醫護專業照看,“加上平時透析醫療資源相對飽和,一旦定期治療的醫院臨時關閉或被征用為定點醫院,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患者陷入艱難處境”。
2022年3月31日深夜,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郝德明接到求助電話——對方是上海浦東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需要100名以上的血透醫護支援。招募通知第二天發出后,七百余人報名,首批和第二批近200名志愿者奔赴上海,第三批也在招募中。
非公立和公立醫護攜手抗疫不是首次發生了,不過各地反復的疫情也折射出民營透析機構的尷尬:一邊是疫情考驗重重、患者期盼及時便捷就醫、公立透析機構資源飽和,另一邊卻是民營透析機構發展阻滯,難以發揮市場作用真正走入社區,發揮便捷性。
值得注意的是,血透一直以來都是公立醫療機構的專屬業務,直到2011年政策閘門才開始松動。閘門松動,并不意味著暢通無阻。種種原因疊加,11年后,社區血透仍重視不夠,發展緩慢。
特殊的“逆行者”
“我的透析患者是密接,我能開窗通風嗎?”“醫院的透析設備是我之前不熟悉的型號,我怕給團隊拖后腿,心理壓力大該怎么辦?”……
2022年4月12日晚,一場特殊的線上培訓從七點多一直開到十點多,學員正是援滬的血透醫護,一些未能趕上培訓的醫護還在上海各大透析室輪夜班、照看病人和閉環轉運。
這些170余名特殊“逆行者”,最年輕的只有21歲。他們手握執業資格證和血透上崗證,是上海最急缺的透析醫護。這些人來自上海以外省市的民營透析中心,一部分甚至是參與過2020年武漢抗疫的“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