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照耀”大地:總能抵達去不了的地方

2008年夏天,意大利作家,符號學家翁貝托·??圃诮邮堋栋屠柙u論》的訪談中,對“文化已死”這類悲觀主義論調,發出另一種聲音。他相信,“令人激動的新面貌將持續出現,文學不會消亡”。

14年后,一部小而美的人文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引爆社交媒體熱議,迅速收獲了一大批擁躉,有力地印證了??扑A言的“新面貌”。

編譯者、創作者、愛書人,一個個可愛可敬,對書籍懷抱熱忱的人物,陸續在35分鐘左右的正片里出現,講述他們與書籍相伴的故事。觀眾在以“短平快”著稱的視頻時代里,感受到了“慢”下來的魔力。紀錄片掀起的熱潮從線上遷移到了線下,那些在片中短暫“登場”的圖書,在各大書店里均已出現了熱賣的景象。

盡管不斷有書店在經濟的潮汐里關張,但書籍自誕生日起,便穿越了浩瀚的時間,它們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恒久照耀在人類的大地上。

(在閱讀世界里,分享歡樂、痛苦和孤獨。圖/陳逸航)

大山里的“思想村落”

2003年,貴州一間酒樓里迎來了一場動人的重逢。

幾位頭發隱隱花白的老人,敲開包間的門,無一例外地與在房間里等候著的一位老者握手、擁抱,這是自1966年他們從安順衛生學校畢業以后,與闊別三十七年的錢理群老師的第一次重逢。

業已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也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的錢理群依然能夠準確地喊出其中好幾位的名字,他們是他在安順衛校教書時,頭幾年送走的一批學生。

(當代著名學者錢理群。/《南方人物周刊》姜曉明

從1960年到1978年,錢理群在貴州度過了人生的黃金時段。18年,整整一代人的時間,他首先完成了他為堅守理想主義而為自我設計的第一重目標:做學校里最受歡迎的老師。

在衛校里,語文科目并不受重視,第一次給學生上語文課時,講臺上放著一個白森森的骷髏,將錢理群嚇一大跳。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里,培養一群生長在邊遠山區的學生的文學熱情,無疑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一切都從閱讀開始。依仗年齡相近的優勢,錢理群干脆搬到學生宿舍,和他們一起讀書、寫作、踢足球,逐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年學生們逐漸聚集到他的身邊,在學習之外,他們共同創建了文學的新天地:每到周末,有時是在錢理群先生的家里,學生圍坐一堂,從所有的名著中,每個人隨機抽出一段來朗讀,有時是在水庫附近,錢老師像做地下工作一樣,把大家一個一個喊到避人耳目的地方,講莫里哀喜劇……

“那段時間好像進入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多年以后,面對采訪鏡頭,經歷過這段時光的一位學生回憶到,去錢老師的“基地”共享讀書時光,成為她每周最期待的事情,不同于周中的沉重,有閱讀的那兩天,她的情緒會變得尤其亢奮,心情跌落和漲起之間,閱讀已經成為他們那個匱乏時代里,最有效的強心劑。

錢理群的課堂,從來談不上輕松,他的體內似乎涌動著一場風暴,洶涌的激情,深刻的見解,時常將學生們牢牢地釘在課堂上。

在安順衛校的一間小屋子里,時常出現的景象是,老師錢理群講述間滿頭大汗,學生們聆聽時淚流滿面。他給那些學生說起魯迅,眉飛色舞,越講越興奮,激動的時候又是掀帽子又是脫衣服。學生心中那個原本嚴肅、晦澀而又深刻的魯迅,在錢理群的解讀里,呈現出全新的模樣,很多人開始意識到,書,原來還可以這樣讀。

1978年恢復高考時,那批在錢理群先生引導下愛上閱讀的學生,大多數連中學都沒上過,但無一例外,全去參加了考試并考上了大學,彼時39歲的錢老師也抓住了青春的尾巴,收到了北大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此后,天南海北,貴州變成了故鄉,但他們在大山深處,通過閱讀創造的那個“民間思想村落”,一直保留到現在。

錢理群的貴州經驗,也是近半個世紀以來,鄉村語文教育的范本,從大山深處傳來的讀書聲,在一代代師生的傳承中,仍舊無比清澈,響亮。過去的幾年里,許多普惠性的公益閱讀活動,在機構和企業的推動下,成功開展,比如拼多多發起的“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更是結合其扶持作家的“眾聲創作者計劃”,邀請了作家們馬不停蹄地從上海走進四川涼山、青海德令哈、貴州黔東南等最偏遠地區的中小學,帶領大山深處的孩子,在閱讀中,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和更廣褒的生命體驗。

(科幻作家段子期正在分享閱讀故事。/陳逸航

在特殊的年代里,錢理群帶領學生們,通過閱讀來發現生活里的詩意,感受最純粹的快樂;在此后他們不斷重聚的歲月里,錢理群鼓勵這些學生,要在閱讀與思考中,胸懷家國。

不論夜空高懸的是何年的月亮,人類的生活,終究被閱讀照亮,哪怕身處閉塞的鄉野,我們也從未失去與世界的聯系。

生活之外,詩與遠方

身體和精神上的饑餓,是錢理群剛去貴州的那幾年,最常體驗的感受,為應對當時的大環境,他選擇從現實條件出發,過好日常生活。但是,倘若“只有現實國沒有理想國,那么人便很容易被現實吞滅”,錢理群在訪談節目《十三邀》里,談到了這樣一種處世經驗,投射到我們這個充斥著“實用主義/成功學”的當下,指涉的應是“尋找理想主義的詩與遠方”。

四川甘孜,在海拔3800米的塔公草原上,接近云邊的地方,有一座花了19個月建起來的公益圖書館,從一塊磚頭到八千多本藏書,都是一個叫久美的出家人,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草原上的孩子喜歡這個窗明幾凈,抬頭便能看到雅拉雪山的地方,有人走上半天的路,只為到這里看一本書。暑假的來臨,讓圖書館成為孩子們的樂園,早上6點,便有孩子敲開圖書館的門,三五成群的圍坐著,或者趴著,閱讀、寫作、唱歌,聽久美和他的朋友們講課。

(久美在塔公草原上搭建了一座納朗瑪社區圖書館。圖為久美提供)

還有許多溫暖的畫面,都被攝影機捕捉,然后編織成《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第一集里的主要片段,被更多的人所知道,關于圖書館的意義,也在評論中被廣泛探討。

遏制貧困的代際蔓延,是人類選擇大力發展教育的最現實目標,而閱讀便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基本手段,圖書館,作為閱讀行為主要發生的場域之一,承載的便是一種讓知識得以普惠的作用。

久美生活的草原是中國廣大偏遠鄉村的一則剪影,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里,有太多早早懂事的鄉村少年,他們將父輩的辛苦看在眼里,不少同輩在完成義務階段的學習后,便進入城市打工掙錢,為家庭帶來暫時性的物質改善,讓他們開始質疑,堅持讀書真的會比打工掙錢更“有用”么?

生存的重擔逐漸壓彎了鄉村人的脊梁,一代又一代,循環往復,盡管許多人走出村落,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改變貧窮的命運,癥結所在,是教育被對“面包與牛奶”的需求忽視,許多鄉村少年的精神世界,甚至比當地的物質更加匱乏。

不僅在鄉村,在千里以外的大都市里,快節奏的生活,正在以碎片化的方式,消解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比起輕松搞笑的“快餐”文化,需要投入時間進行思考的“深度閱讀”,稱得上是一件“知難而上”的事情,忙著在現實世界里搶時間、奔前程的年輕人們,還能看得到詩與遠方么?

在江西宜春一所普通鄉村小學里,孕育的一場“閱讀復興”,給了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一些提示。

(一位男生在社埠小學操場上奔跑。圖/陳逸航

8歲的樂伊嘉在社埠小學讀二年級。低著頭、不吭聲,遇到問話時回答都不夠自信,在學校里教授語文課的梁老師,見過不少像她這樣的學生,家庭境況不佳,往往無法為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可能性,但是,一股緩緩吹起的“閱讀風氣”,慢慢地改變了這里的現狀。

從2017年至今,社埠小學的校長鄒粲花了幾年時間摸索,做了諸多嘗試,其中一項重要改變是在中午帶學生去讀課外書,包括后續廣泛聯系社會資源,持續為孩子們開設興趣閱讀課。學校里有一間陳舊的閱讀室,后來成為了樂伊嘉最喜歡去的地方,上學逐漸也成為她每天最期待的事情。

“我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書里面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地方和故事”,曾經略顯怯懦的小伊嘉,如今已經可以做出大膽的自我表達。

(樂伊嘉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圖/陳逸航)

許多社會資源在鄒粲的努力下,發揮了很大的效力,在她心里,這種力量應該是傾向于為孩子提供一種長久的、精神層面的幫助。2021年歲末,由南方周末聯合拼多多發起的“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聯系到了這位特別的校長,向學校捐贈了逾4000冊課外書籍以及教輔書籍、書架、書桌配套設施。

孩子們有了一扇新的窗戶,通過閱讀他們看到了更遼闊的命運,一種超越于生存意義之上的“詩與遠方”,他們開始有夢想,有希望,開始期待“快點長大,去很多地方看一看”,這種因閱讀而改變的命運,賦予他們更大的資本和能力,使他們又能去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

(社埠小學教室里,捐贈的書籍剛剛被拆封。圖/陳逸航)

閱讀將平等的機會賦予了這個時代每一個人身上。沒有門檻限制,沒有身份地位的要求,盡管現實的經濟壓力與時間成本不斷蠶食閱讀時間,但無論在何種情境里,總有人捧起書本,有的人的閱讀穿梭于鋼筋叢林,有的人的閱讀囿于廚房灶臺,有的人的閱讀存在于擁擠不堪的地鐵早晚高峰里,像這樣的普通閱讀者不計其數……

更重要的是,閱讀應該是這個時代里,唯一不需要攀比的事情,因為它是在向我們身體內部灌注力量,不僅僅是讓我們獲得“無用的”心靈慰藉,還會對我們的生命施以顯性效果?;蛟S這些閱讀場景并沒有足夠的儀式感,但是它們穿插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通過閱讀,構建起我們的生活以外的詩與遠方。

(社埠小學的同學們在全新的閱讀室里看書。圖/陳逸航

“人生海海,眾聲飛揚”

人類在疫情中突圍的第三年,不同文明模式間的內在矛盾徹底暴露,異國土地上堆積的炮火,來自遠方的慟哭聲,眼下被按暫停的生活,都讓世界陷入一種“無序”之中,明確的方向感在日益消失。

疫情帶給人們許多全新的體驗,一些曾經熟悉的生活經驗正在發生改變,人們該如何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如何去重塑我們的精神世界?

以錢理群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告訴大眾一點:要堅守。無論是在精神生活逼仄的特殊年代,還是柴米油鹽擠占的日常生活,抑或是正在面臨疫情巨大考驗的當下,有一樣東西,從未發生改變,那便是閱讀帶來的力量,任何現實風暴中,沉浸在書籍里的內心,總能獲得安寧。

隔閡會令人渴望人際關系的親密,以此抵御孤獨的侵襲。盡管現實世界可能因為戰爭,因為疫情,因為各類不確定性,讓我們的身體被限制在有限的地理環境中,但書籍中,有一個人類自己打造出來的平行世界。每一處擺滿書本的地方,都在推動一場人與人之間的精神對話。

所有人都能夠在里面平等交流,輸出意見,眾聲飛揚里,分享彼此歡樂、痛苦、孤獨的各類體驗,從而在浩瀚的書海宇宙中,找到精神可以連接的同類。

(2022年4月21日,家長帶著小朋友在南京圖書館內閱讀。圖/視覺中國)

半個世紀前,貴州大山里的那群年輕人,在堅守理想主義時,找到了這個辦法;5年前,在草原上蓋起圖書館的僧人久美,為圖書館里的孩子的思索“詩與遠方”時,也想到了這個辦法;當下,見識過比過去更精彩的世界的大眾,沒理由讓現實困住探求的精神,在書籍的世界里,人類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未來,人們可能依然會看到各種關于小說已死、文學已死、文化已死的論調,但人們也會發現,全世界仍有數以千計的店里堆滿了書、擠滿了年輕人。作家、編輯、出版社、書店、平臺,一群人依然在奮力維系著歷史與未來的紐帶——書籍。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這么多書、這么多賣書的地方、這么多光顧那些地方買書的年輕人。

隨著今天知識普惠理念的形成,曾經因為物質條件和地域限制形成的閱讀溝壑,正通過社會力量和新的技術,慢慢被填補。這一年來,拼多多連續開展的三屆“多多讀書月”活動,均投入百億補貼及重點流量資源,聯合國內主流出版社、圖書出版公司、作家等,推出一系列專項活動,拉近普通人與閱讀之間的距離。補貼正版經典熱銷圖書,推動“平價好書、全民悅讀”,讓書籍可以帶領更多人走向更多、更遠的地方。

正如翁貝托·??扑嘈诺哪菢?,一種“令人激動的新面貌將持續出現,文學不會消亡”。因為閱讀永遠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內在需求。我們正在見證,因閱讀而引燃的火花,穿越歷史,在今天變得更加絢爛。

浩瀚書海中,他們找到精神同類。圖/視覺中國)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