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志愿服務精細化管理的思考
此次疫情的極端情況,為上海的志愿服務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與反思,何以實現志愿服務精細化管理、推動志愿服務健康發展?對志愿服務進行社會化、社區化、制度化、專業化以及考核的科學化,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
責任編輯:趙明鑫
新冠疫情間續蔓延的幾年來,大量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在社區防控、便民服務、心理輔導和關愛特殊群體等各個維度都做出巨大貢獻,成為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目前疫情防控主體有六類志愿者隊伍,一類是社區志愿者,是民政部門主要推動的隊伍;二類是黨員志愿者,是組織部門主要推動的隊伍;三類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是宣傳部門主要推動的隊伍;四類是青年志愿者,是共青團系統主要推動的隊伍;五類是巾幗志愿者,是婦聯主要推動的隊伍;六類是自組織的志愿者,主要是社會組織、企業和志愿服務組織等主要推動的隊伍。
疫情管控背景下志愿者的需求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疫情愈發嚴重,管控力量逐漸加大,志愿者的需求和作用也愈發明確:
一、由于整體疫情管控,公眾基本只能在社區范圍內進行活動,因此社區志愿者是社區力量的有效補充。這是“五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資源及社區自治組織的聯動)提出的背景,使社區志愿者的價值得到充分證明和體現。
二、政府的行政力量基本用于保障公共服務,但實際上,有時在保障公共服務人力一事上都力不從心。此時,社區的很多事務都需要志愿者支撐。
三、大量的社會組織普遍具有跨區域的屬性,一般不扎根在社區工作。即使有社工站等社會機構,但由于社工站社工和志愿者大都不居住在服務社區,所以特殊疫情背景下無法常態化開展服務,或者在管控背景下并不能有效、快速地組織社區活動。
四、由于疫情管控,行政動員的志愿者,比如大學生、機關黨員志愿者,很難跨區域支持力量相對薄弱的社區,基本需要依賴社區自身的力量。
疫情相對沒有特別嚴重的情況下,在常規的疫情防控中,對志愿者的數量以及跨地區流動沒有太高要求,各地的志愿者隊伍基本能滿足需求。
但是基于此次上海疫情的極端狀況,就志愿者的參與、組織、動員、保障及服務內容等方面來說,志愿服務精細化管理的水平還是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上海疫情中志愿服務的表現與思考
上海是中國志愿服務發展一直比較好的省份,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也名列前茅。
按照2021年上海志愿服務發展報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上海志愿者網”實名認證注冊志愿者超過590萬人,上海實名認證注冊志愿者的人數占常住人口比例超過23.0%,這個注冊比例在全國范圍都具有領先性,且上海整體的社區治理、社區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在全國也具有一定的優勢。
然而,這次疫情的極端情況,為上海的志愿服務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根據上海志愿服務體系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反思出如下內容:
一、志愿者注冊數量很高,但是活躍度不夠。在此次招募志愿者的過程中,大量社區缺乏志愿者,志愿者數量不能滿足社區的基本需求。該問題普遍存在,注冊志愿者數據不等于志愿者數據,各省份大量存在“為了數據而數據”的情況,一大部分都是僵尸志愿者。令人瞠目的是,此次上海曝出大量志愿者“被注冊”、根本不是志愿者主動行為的情況。
類似情況國內應該還有一些地方同樣存在。因為涉及到文明城市的評比及各地區之間的比較等,加之日常志愿服務并不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議題,公眾關注度并不高。因此,注冊志愿者的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出當地志愿服務的真實水平。
二、地區和城鄉間的差異較大。上海各地志愿者的數量差異較大,比如城鄉差異大,有的區域志愿者充足,有的地方志愿者數量卻是遠遠不足。盡管近幾年在大力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以及農村志愿服務,但從目前效果來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才能有所成效。
三、志愿者的自組織性不足和社會化動員不夠。我國志愿服務現階段基本依賴行政動員,社會化組織動員不夠,很多社區缺乏自身的動員能力,如果沒有政府體系的動員,志愿者相對無序。同時志愿者的自組織性不夠,缺乏自我組織和運營的習慣。由于以行政動員為主,社區的韌性不夠,靠自身基本無法解決社區問題,這導致黨委政府壓力較大,與倡導的基層治理“多元共治”方向還有一定差距。
此次上海也發現了一些很好的社區解決辦法——社區團購。由社區居民自發組織起來,形成團購組織。有的小區基于團購組織形成團購基金,每家每戶繳納一定資金,由小區統一采購生活必需品,減少不必要的物資采購,這與現在很多地方推出的社區基金有些類似。
值得關注的是,志愿服務組織大都是在互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后逐步走向公益。這樣組織起來的小區在疫情期間表現相對較好,一定程度上緩解黨委政府的行政壓力。從國家層面提出的“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實際上就是希望提升社區韌性,強化社區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志愿服務的體系建設不夠。從中央建立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志愿服務領導協調小組,到地方逐步推動和成立相關組織,很多地方區縣也基本建立了志愿服務聯合會以及協調小組。相關的組織動員雖在建立中,但是在基層動員方面,還是缺乏志愿服務的體系動員,仍然基本依靠目前的黨委政府體系,志愿服務自身的體系建設不夠。
雖然各地在匯報材料中都提及文明實踐網格,以及15分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圈的建成,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還需進一步加強。
五、整體志愿者的管理不足。志愿者管理一般包括志愿者的崗位設定、招募、篩選、培訓、上崗服務、督導、激勵及保障等方面。此次極端疫情下,不僅體現出對志愿者的培訓不夠,還出現了志愿者疫情風險防范不足的情況,甚至在有些地方是由志愿者造成疫情二次傳播。同時,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對志愿者的組織和管理也存有不足,動員方式還保留一定的行政化習慣,同樣需要進一步進行培訓和提升。對于志愿者管理維度也需要進一步細化、優化。
六、應急志愿者的數量和隊伍不足。在近幾年極端天氣頻發和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應急志愿者需求逐漸擴大。但大多數情況下應急志愿者隊伍的訓練與積累并沒有得到重視,需要緊急調用時,突然發現應急志愿者的保有現狀并不能滿足需要。因此,應急志愿者需要加強平時的訓練與積累,也要進行日常的實戰演練等。
推動志愿服務健康發展
前文所述幾乎都可以回應到志愿服務的精細化管理上面。
從整體背景來看,我國志愿者經歷十余年的快速發展,數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注冊志愿者超過了人口的13%。根據中國志愿服務網統計,全國已經有2.21億注冊志愿者。國家層面也以志愿服務健康發展為目標,提出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建立志愿服務體系。
依照這些問題與環境趨勢,推動志愿服務健康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推動志愿服務社會化。要大力扶持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建立健全孵化培育機制,完善和落實志愿服務組織承接公共服務、參加公益創投、獲取政府補貼和社會捐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動公共資源更多地向基層志愿服務組織開放。同時要平衡好行政化動員和社會化動員,前者基于體制優勢,但不能太過依賴。
推動社會化動員顯然需要一個周期,而志愿服務本身便是一項社會化事業。行政化方式雖相對高效,但卻忽略了社會化基礎?,F階段志愿服務得到國家層面的空前重視,需要所有行動者做好長期工作的整體準備。
二、大力推動志愿服務社區化。社區化是志愿服務重要的趨勢之一,此次的疫情更是證明了志愿服務社區化方向的價值。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這樣的政策符合當前階段社會治理的趨勢,而社區志愿者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需要搭建好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與機制,實現志愿服務便捷化和制度化參與,提升社區的韌性和自治能力。要大力孵化和培育扎根社區的志愿服務組織,推動社會組織向社區扎根,服務基層。
三、大力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由于志愿服務工作在黨委政府工作序列里屬非剛性要求,或者可以說是非考核性工作,考核分值較低。因此這項工作平時較難獲得重視,日常積累遠遠不夠,基本靠臨時突擊。志愿服務,特別是應急志愿服務體系需要平時積累,因此需要制度化推動,而非“運動式”推動。
四、大力推動志愿服務專業化。首先是專業化隊伍的孵化和培育。應急志愿者就是專業化隊伍中的典型代表,要以“平戰結合”的思路建立健全應急志愿者隊伍。比如開展高水平、精準化的教育培訓,分領域、分層次培養志愿服務骨干隊伍和專業力量等。其次要讓志愿者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能為了“志愿服務”而“志愿服務”。很多地方對志愿服務的理解就是“搞活動”,要讓志愿服務真正發揮在社會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價值和作用。最后要讓志愿者的培訓常態化。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平臺,將應急志愿服務等專業化知識和技能進行推廣、傳播,形成“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常態化培訓機制。
五、大力推動志愿服務考核指標體系科學化。目前志愿服務考核的指標體系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就實際情況而言,志愿服務的發展已過了追求數量的階段,應按照推動志愿服務健康、長遠發展來進行指標設計。一方面,要推動志愿服務的效果考核,不能為了做服務而做服務,要從結果導向、效果導向等方向引導志愿服務,讓志愿服務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指標設計要考慮到長期效果和短期效果。過分追求短期目標,可能會傷害到志愿服務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因此,需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科學評估培育周期。
作者系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和眾澤益創始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