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言——互聯網盜火者

張雷說,“可以說,譯言把千千萬萬小的利他和利己的行為聚合起來,成就了巨大的利他的成果?!?/blockquote>

這家網站聚合了千萬小的利他和利己的行為,獲得了巨大的公益成果

截至2008年6月30日,中國的互聯網網民已經突破2.53億,首次超越美國而居世界第一,幾乎每5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網民。這些數字似乎能讓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驕傲。然而讓中國網民尷尬的是,在互聯網這座浩瀚的知識寶庫中,英文信息占了80%,在剩下的20%中,法語占其中的大約5%,漢語信息所占百分比微不足道,至于其中的精華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絕大多數中國網民英語水平不足以閱讀英文文章,誰能幫他們彌補缺憾?

2006年,譯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依靠網友的介紹、翻譯來把外國媒體的精華文章介紹給讀者,這種簡單的模式,不像是在做生意,更像是個公益組織。正是因為有眾多義務參與者,譯言這樣一個看起來有些“烏托邦”性質的網站,才能成了如今號稱“中文互聯網上日更新量最大”的翻譯網站。

由利己聚合而成的利他結果

張雷、趙嘉敏、趙愷,譯言網的3個創始人的經歷有些相似,都是上個世紀70年代生人,都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都有過出國留學的經歷,張雷和趙嘉敏是大學同班同學,和趙愷是同一所高中的老同學。

“我大概從1996年接觸互聯網,那時在網民中已經算高齡了,因此主要把互聯網作為獲取信息的工具,少了些娛樂的因素。”張雷說,“這讓我感到中文互聯網娛樂有余、信息性不足,從而萌生創辦譯言的想法。”

另外一個原因,顯然是出國留學的經歷。在國外,可以接觸到更多的媒體以及各種不同的觀點。“中文互聯網與英文互聯網信息的廣度、深度有巨大的落差,因此覺得這是一項有意義的事業,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一個類似的翻譯網站叫“經濟學人中文版”,創始人楊松的經歷可謂殊途同歸。從2005年6月開始,楊松因為考研而接觸到英國雜志《經濟學人》,半年里閱讀了幾百篇文章,英語獲得了不錯的分數,于是便把這本“非常非常非常棒的雜志”的PDF版上傳到網絡,與網友共享,并組織網友一起翻譯。用他當時的話來說是:“看一本《經濟學人》勝過北師大讀書4年。”

最早的譯言是以博客的形式出現,名字叫“言多必得”。從2006年7月開始,張雷3個人開始自己翻譯一些東西,發布在博客上。“言多必得”的文章在話題上非常集中,主要是與創業——特別是IT創業——相關的內容,包括互聯網技術、風險投資和商業模式。博客上的第一篇譯文《做一個天使投資者》,還有趙嘉敏的第一篇譯文《白手起家的藝術》,都屬此類。

第一次“跑題”來自于張雷翻譯的文章《復發型和擴散型乳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