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的功效差,但不會闖禍”——專訪歷史學家許倬云
從歷史上看,中國這些帝王幾乎沒有合格的,都不配天命。唐太宗名聲很好,卻也頗有歷史造作之處。魏征的墳被他鏟掉了。他當權的時候,好幾年不見魏征的。玄武門之變是政變,不是合法的。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黃家楊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曾經大力推廣儒家倫理道德。應當時新加坡政府的邀請,許倬云等8人去新加坡工作。許倬云工作一段時間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一種道德倫理的教育能依靠官家推行的,道德教育必須由潛移默化完成,全是民間社會自然形成的。官家推行的道德倫理,必定成為教條。”
六年后,許倬云在澳門又遇到新加坡前第一副總理吳廷瑞,他說,“許先生,我覺得你說的很對,我們選下來的第二代、第三代梯隊,我看都不是有眼光的,都是聽話的,沒有遠見。”他希望許倬云能夠為新加坡復制在臺灣的高級干部訓練班,許倬云回答他說:“不行,你們前提是要以李光耀為主,前提是執政永遠對的,我沒有辦法幫你做這件事。”
許倬云認為,站在現在看歷史,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價值觀的文官系統。它是惟一能夠與今天的現代政治接軌的。不能接軌的是傳統的君主制度,不合理處是任命來自上面,不由人民決定。這個道德教條是中國文官制度與韋伯的純粹工具理性不一樣。中國的儒家理性里面,永遠有忠誠有抗爭。宋朝集權,皇帝向士大夫讓步了;漢朝的制度,皇帝向文官系統讓步。從漢到宋,沒有宰相的附署,皇帝詔書不算數。明清以后,皇帝直接下命令,尤其明朝,是太監代表皇帝下命令。
在許倬云看來,所有理想的政治制度,要么放在過去,要么放在未來。人不能不做夢,不做夢就完了。問題是做夢放在過去,你可以描述它,說我們要改正現在的墮落。你那美好放在未來,從而有一個努力的方向;然而,領導人不應強迫大眾,只向這一理想的方向走。假如他有權,而且以生殺大權,接受夢里的理想國,然后,大家俯首聽話。那就成為災害了。
許倬云說,價值觀念的約束是需要的。今天我們為什么有經濟風暴?因為大家沒有價值觀念的約束。資本主義在西歐出現,從瑞士到荷蘭到英國,這批人信仰新教倫理,有為上帝服務的使命感,賺錢了不是自己享受,而是全部獻到社會。他們是為了榮耀神而努力奮斗。目前上帝死亡,諸神隱退,沒有人能夠約束美國華爾街那些大金融企業的CEO。證券企業制度類似于民主制度,股票市場股權分散,股民無法結合成整體約束那些CEO,只能看著他們傷害了大眾利益,卻無可奈何。貪欲造成的后果就一定是浪費。全社會整體的貪欲,造成了今天的經濟危機。
許倬云的新著《萬古江河》寫中國的歷史文化,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近代:“中國文化的特點,不是以其優秀的文明去啟發與同化四鄰。中國文化真正值得引以為榮處,乃在于有容納之量與消化之功。”
其實儒家是革命的理念
我看西周不是什么黃金時代,從武王開始,一直到幽王,三百多年歷史里,變化多端,大致是貴族社會,平民的日子未必好過。道家的小社會,百姓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儒家的禮運大同篇,都是一個理想,放在被人忘記的時代。更遠的就放到黃帝時代去了,什么三皇五帝,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放在遙遠的過去。
到了西周晚期,最后四個王的時代,社會經濟改變促使政治本身的改變,出現了一批新興的成分。裘氏家族原本是在樹林里面打獵和販賣皮毛的商人,他們以財富換取地位,以地位換取權力,和仕途人家聯結婚姻,換取在政治制度里的地位上升。這不是選賢與能,也不是王道。封建的貴族社會,卻是改變了。
另一個改變的原因,也是因為西周晚期中央政府要給貴族的子孫封邑,后來中央直接掌握的資源、領土越來越少,王室的領土分裂,王室的力量弱了,封建網絡也不能有效地運作了。
秦統一天下,建設水陸交通系統,全國道路都打通了;統一了文字系統,統一度量衡,為后來的經濟發展打下基礎。但是,秦政是集權政治制度,統一治理,就是不許自由思想。
漢代,《禮記》這部書,是許多儒家理想的來源。其中的禮運大同篇,講的理想境界,又配合上董仲舒的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