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群:只要書還在,文化內部就還在流動
1982年1月從普通編輯入行做出版,到2017年9月從海豚出版社社長任上退休,俞曉群的出版人生涯長達35年,到2022年剛好40年。從《萬象》雜志,到“書趣文叢”“新世紀萬有文庫”“海豚書館”,還有“萬象書坊”“牛津學術精選”“劍橋學術集萃”……俞曉群是這洋洋灑灑書單后面統領全局的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雨僧
在俞曉群的草鷺工作室見到他時,他也是隔了好久才來辦公室。工作室臨近望京,附近的費家村上周才剛剛解封。工作室在上海還有個分舵,比北京的更大更成熟。因為上海的疫情,所有員工都在家辦公。
退休后的俞曉群決定告別傳統意義上的出版。草鷺文化是他和幾個好朋友創立的新品牌,“草鷺不是出版公司,是家藝術公司?!边@一美妙優雅的涉禽,某種程度上像是一段新旅程的象征——從容自在但又有所跋涉。
還是做書,只是做法和以往不太一樣。他在草鷺做的書,選的是國內外的經典,在國外找手工制書的大師,借鑒學習:用上好的版本、譯本、插圖、版式,再選用上好的紙張、設計、工藝、印裝,也根據讀者需求,做定制、改裝、修繕服務。運行至今,推出了一批經典,《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伊索寓言》《釣客清話》《塞耳彭自然史》《伊利亞隨筆》《包法利夫人》等,追隨者眾。
俞曉群自己設計圖像自己追蹤工藝。滬上著名文化人陸灝存一套真皮版《書蠹牛津消夏記》,說“一本書放入封套中,書與套封幾乎沒有縫隙,其中空氣慢慢溢出,書會漸漸下降,直至落到封套底部?!币龅竭@樣的工藝并不簡單,有一次套封盒子放入書時,沒有漸入的效果,封套尺寸沒問題,什么原因?最后發現問題出在皮子上。牛皮挺實、平整、光滑,可以產生陸灝說的效果;羊皮柔軟、細膩,但硬度不夠,那年夏天北京陰雨連綿,濕度大,羊皮吸濕,放入套封時就發澀。
這是他此前的出版人生涯中沒嘗試過的路。1982年1月從普通編輯入行做出版,到2017年9月從海豚出版社社長任上退休,俞曉群的出版人生涯長達35年,到2022年剛好40年。從《萬象》雜志,到“書趣文叢”“新世紀萬有文庫”“海豚書館”,還有“萬象書坊”“牛津學術精選”“劍橋學術集萃”……俞曉群是這洋洋灑灑書單后面統領全局的人。
“牛津精選”
我選的是這條路,就是做基礎工作
1998年,病中的翻譯家董樂山讀到了沈昌文背給他的一包書,其中一本是《海上畫夢錄》。畫冊是20世紀30年代客居上海的一位奧地利畫家希夫所畫,他在上海住了17年,一直住到二戰結束,筆下是十里洋場的眾生百態。董樂山后來專門寫文章記下此書。俞曉群記得的是,《海上畫夢錄》出版后,在上海辦了一場希夫畫展,當時上海領導見了他和沈昌文幾個,說,這么好的資源,為什么不在上海出版,卻在遼寧出版呢?
這大概是很多人的問題。當時的遼寧教育出版社在讀書界像是橫空出世,“新世紀萬有文庫”一下出了大批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書。這些書統一做成平裝小開本,定價不高,設計樸素,分傳統文化、近世文化、外國文化三個書系,每個書系若干輯,一輯十幾本到幾十本,從1996年至2005年,出了六輯,留下366種書。叢書的總顧問是陳原、王元化、李慎之、任繼愈等,學術指導的名單也很厲害,金克木、周一良、傅璇琮、李學勤、徐蘋芳、傅熹年、黃裳等等幾十位大家。
“新世紀萬有文庫”的總題目是俞曉群提出來的,志在追隨《企鵝叢書》《巖波文庫》《人人文庫》《萬有文庫》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