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上海蘇州爭霸,誰才是工業第一城?
城市工業進入“萬億”時代。
責任編輯:戴春晨
工業,人口聚集和經濟運行的基石。
“十四五”時期,大批城市將工業尤其是制造業視作重中之重?!爸圃鞓I立市”“制造強市”的提法,地方“十四五”規劃中比比皆是。
那么,哪些城市算工業強市?是常青樹上海、深圳,是老牌的天津、青島,還是后起之秀合肥?
我們用數據說話。
衡量城市的工業實力,有許多統計數據,比如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及其增速,工業占GDP比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企業數量、企業利潤等等。
其中,工業總產值指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生產的,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也就是全部工業產品價值的總和。其中包括了轉移價值的多次重復計算,數值最大,但不能確切地反映生產發展狀況。
工業增加值,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組成部分,可以比較確切地反映生產的規模和速度。
簡單來說,按生產法計算,可以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為“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當原材料、能源消耗等中間投入更少時,增加值會更高。
規模以上工業,通常簡稱為“規上工業”。1998年,國家統計局將工業統計范圍劃分為規模以上和規模以下兩部分。而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標準經過兩次調整,當前的標準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
考慮到數據的準確、一致、完整、時效和可用,本文主要采用工業增加值及其GDP占比衡量城市的工業規模和實力,并使用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等數據輔助分析。
以24座萬億GDP城市為統計對象,分析發現,中國城市工業已進入萬億元時代。2021年,上海、深圳工業增加值雙雙突破1萬億元。
上海、深圳、蘇州是實力最強的三座城市。21世紀以來,三位工業“大佬”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小。
佛山、泉州、東莞、無錫等地級市的工業底色亦十分濃厚,不管是工業總產出還是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都十分出彩。而福州、濟南、合肥、西安這四座省會城市的工業實力在24座城市中排在末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鄧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