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個孩子的震后青春:汶川地震后,被庇護的14年
周瑤成了孤兒,擺在她面前最重要的事是去哪讀書。一片混亂中,她被舅舅拍板送到了安康家園?!澳菚r候就是一個小孩去到一個新的環境,身邊沒有任何親人。你連應該相信誰都不知道?!?br />
回到震后的四川,孩子們發現很多東西都變了。捐贈的東西不再白得,如果想要得靠自己的勞動換??;不再封閉式上學,而是與當地學生一起上課。安康家園的庇護似乎故意不那么嚴實了,像在鍛煉他們要學著如何長大。
安康家園內部也會打架,一派是從日照回的人,一派是從北京回的人。北京派人雖少,但勝在體格強壯,人多的日照派反而占不了太多便宜。但是如果跟外面的人打,兩派就會暫時放下“恩怨”,一致對外。
(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1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譚暢
2019年,安康孩子們參加活動時回到山東日照。
周瑤一年會夢見爸媽一兩次,她說自己在婆家受氣時就會想念他們,“如果我爸媽在的話,你們也不敢這么欺負我”。實際上,婆家待她挺好,丈夫也是一個溫柔的人。只是,過年回北川看望周瑤二叔時婆家人想不起主動備禮,讓她覺得丈夫不是讓人特別滿意的懂事男人。
周瑤父母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過世的,在這次地震中遇難的人還有她的爺爺奶奶、姥爺和大姨。三世同堂一大家子人只剩下她和哥哥,那一年她13歲,念初二。
汶川地震之后的暑假,周瑤去了安康家園,一個專門接收地震孤困兒童的地方。她在那里生活了4年,從步入青春期的女孩成長為一名警校大學生。
2008年,為安置在汶川地震中失去親人和特困家庭的孩子,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牽頭設立了“安康家園”。14年里,安康家園庇護了包括周瑤在內672名孤困孩子長大成人。2022年6月,最小的兩個孩子高中畢業后,安康家園將完成最初的使命。
“我很感謝安康家園?!敝墁幷f,“因為你不是一開始就有那么強的向上生長的能量,這個過程中需要人慢慢地給你扶正。在那個時間段能夠給你提供能量的人,讓你長成了現在這個樣子?!?/p>
2018年5月9日,成都雙流,安康孩子站在昔日合影前。
“爸媽怎么還不來接我”
沒有人會忘記14年前經歷過的那場地震。
汶川縣克枯鄉小學第一個發現地震了的人或許是張雷。12歲的他讀六年級,不愛學習,上課時睜著狹長的眼睛溜溜直轉,就是不看黑板。張雷的教室在四樓,透過窗戶,他看到遠處的山頭不斷地往下垮。他驚奇地指著窗外,打斷老師:“那邊的山垮下來了!”
跟著老師從不斷搖晃的教學樓跑到操場后,張雷還看到學校旁邊的一座大山“轟”地塌下來,將路過的三四輛小轎車砸在底下。那些汽車可能會沿著那條路一直開往馬爾康市,或者相反方向到汶川縣城。
同個時間,周瑤身處北川羌族自治縣的一所中學,離汶川縣城150公里。教室搖晃時周瑤不知道那就是地震,所幸班主任的辦公室就在旁邊,他們被帶到了操場。趁著沒有余震,老師跑進還沒塌的宿舍搬出一些上下床和被子,又去學校超市買了一些食物和水。
在避險的操場上,周瑤度過了兩個夜晚。她記得下了雨,上下床的上鋪用塑料布擋著,自己睡在下鋪??粗瑢W陸續被家長接走,周瑤等得煎熬,“爸媽怎么還不來接我?”
第三天,周瑤被親戚接回了家,準確地說是接回帳篷。親戚告訴她,她的父母已經不在了。周瑤不懂什么叫“不在了”,“那個時候我就是個小孩,根本不懂什么叫死亡”。
地震震碎了周瑤的家庭,也震塌了14歲的楊桂雄和奶奶在廣元市劍閣縣住的那間土房。楊桂雄1歲時,母親病逝。在他小學一年級時,父親也因病去世。從那時起,他就跟著奶奶在那間土房子里生活。
貧窮是他童年生活的底色,溫飽成了他的最高追求。直到讀初中,楊桂雄還要一次背上十天的口糧去上學。食堂的大蒸籠蒸熟飯盒里的米飯,就著家里帶來的泡菜,楊桂雄吃得香甜。去掉路費,楊桂雄兩周的生活費只有5元。食堂的土豆絲5毛錢一碟,他需要下很大的決心才舍得買。
楊桂雄也不羨慕別人?!稗r村同學好多都是自己帶糧食,就算他們父母都在,也就是比我多幾塊錢零花錢。當大家都窮的時候,你就不覺得苦了?!?/p>
但地震奪走了生命,帶走了笑容,打破了平靜。就連楊桂雄覺得“也還可以”的生活,也不能再擁有了。
為救助像周瑤、張雷、楊桂雄這樣的地震孤困兒童,2008年5月20日,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以下簡稱兒基會)和山東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照鋼鐵)合作,開展了“安康家園”行動,從地震災區接收了712名失去父母、單親和特困家庭的孩子。
2008年8月19日,緊急救助階段性工作完成后,兒基會、日照鋼鐵以及雙流縣(現為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署了《關于轉移安置四川地震災區學生三方協議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