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戰火中的人道主義危機
當一代又一代人為這片土地付出生命代價時,無花果與椰棗樹的糾葛中,人們是播撒下仇恨的種子,還是努力地生長出橄欖枝,全世界都在看。
責任編輯:李楠 實習生 張明術
當一代又一代人為這片土地付出生命代價時,人們是播撒下仇恨的種子,還是努力地生長出橄欖枝,全世界都在看
2008年歲末,一部紅遍中國的賀歲影片中,主人公試圖用一種“分歧終端機”——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將戰爭化作無形。
觀眾們在影院爆笑的同時,2008年12月27日,幾乎從未太平過的約旦河西岸刀兵再起。以色列開展“鑄鉛行動”對加沙地帶實施軍事打擊,十幾天后,已有超過4000人死傷,其中包括婦女、兒童和大量平民。
和平遠比一場“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復雜得多。“鑄鉛行動”以來,防彈衣和頭盔成為緊俏商品,人道主義危機與陰郁的情緒一同在這里蔓延。
市場關閉、道路封鎖,食物稀少、電力中斷、供水無保障,連同持續襲擊和爆炸帶來的恐懼將人們推向最為艱難的境地。“如果你想買東西,你得四處找,得走私,得和別人搶吃的東西。”一名巴勒斯坦居民這樣對媒體表示。
無論是巴勒斯坦,還是以色列,一旦被卷入戰爭的“絞肉機”,人的生命和價值就陷入了深不見底的黑暗。
以色列總理發言人稱,軍事行動還將持續數周的時間。甚至,以色列已征召數萬名后備役士兵,并正在沙漠營地進行針對城市戰的訓練。而哈馬斯卻認為,安理會的?;饏f議“完全凸顯以色列在加沙境內的失利”。
這遠遠不是一場對稱的戰爭。以色列軍隊擁有重型火炮、坦克、裝甲車、F16戰機和阿帕奇導彈;而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經典進攻模式是:“仿佛突然從地下鉆出來似的,手腳麻利地架好火箭,點火發射,然后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
上千年來的宗教、種族和歷史遺留問題塞滿了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的內心。哈馬斯與法塔赫的內斗、阿拉伯世界本身的矛盾和國際社會在此地區的利益糾葛使得加沙地區如同一只隨時可以引燃的火藥桶。
實際上,和平的曙光曾經隨著奧斯陸協議等一切美好的愿景在這片土地降臨。
人們不會忘記,拉賓走上講臺時說過:“我是個軍人,還曾是國防部長。相信我,幾萬名示威者的喊叫,也遠不如一個戰死兒子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然而,隨著一名極端右翼分子用一把九毫米口徑的左輪手槍向拉賓接連射出的4發達姆彈,黑夜再次降臨。
阿拉法特也曾經說,“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落下。”不過,75歲的阿拉法特躲過一次又一次的暗殺襲擊,卻無法抵擋病魔與衰老。他離世之后,極端的哈馬斯取代溫和的法塔赫對加沙地區進行統治。
哈馬斯否認以色列在該地區的存在權,提倡用武裝暴力“解放家園”。而一次又一次的火箭彈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也給以色列的迅猛軍事攻勢提供了完美借口。
在這場閃電戰般的“鑄鉛行動”中,哈馬斯和國際社會一同譴責以色列傷害平民;而以方稱,是哈馬斯制造“人肉炸彈”,是哈馬斯搶占清真寺、學校和難民營,以巴勒斯坦婦女兒童作為抵御清剿的“人肉盾牌”。
對于那些戰火中的死傷人員,以色列人稱,其中20%為平民,80%為哈馬斯武裝分子;中立人士稱哈馬斯武裝分子的比例為一半到2/3;而巴勒斯坦人則說,所有的哈馬斯都是平民?!妒ソ洝分?,無花果是以色列的象征。傳說以色列滅國之時,該地區的無花果樹從此被吹散在風中,銷聲匿跡;而直到以色列復國后,它們才又從沙漠中遍地生長。
而阿拉伯人的象征是椰棗樹,因為它象征著大漠中的綠色與希望。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曾講:“一百多年了,我們試圖平靜地生活,種下一棵樹、鋪好一條路……我們一邊夢想一邊作戰。”——希冀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類的本能。當一代又一代人為這片土地付出生命代價時,無花果與椰棗樹的糾葛中,人們是播撒下仇恨的種子,還是努力地生長出橄欖枝,全世界都在看。
巴以戰火中的人道主義危機
2009年1月1日,加沙,以軍空襲后一片狼藉。當全世界都在歡慶新年到來的時候。這里的人們都仍然在恐懼和死亡威脅中度過。
站在防空洞外的一名瑟縮的以色列男子。
躲在防空洞里的以色列士兵和居民度日如年。
以色列人Arieh Lazar的家,位于以色列和加沙的邊界。一枚火箭彈正好擊中了他家。
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Be'er Sheva)的一所遭受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火箭彈襲擊的幼兒園。
加沙杰巴利耶難民營,一位巴勒斯坦母親懷抱受傷的小孩。
截至2009年1月13日,巴勒斯坦方面稱空襲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至922人。
2009年1月11日,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的軍事行動進入第16天。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