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社會“去生產化”,正在消解我們共情的基礎

在理論上,存在這么一批生產者,而在實際上,肉是盒子里生出來的,水果是冷藏柜里長出來的……這些后現代社會中的“脫產者”注定是很難與生產者共情的。

(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1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后現代社會中的“脫產者”注定是很難與生產者共情的。 (南方周末記者 馮飛/圖)

在目前的網絡生態中,“共識”越來越少,“共情”越來越難是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不同地域、不同境遇、不同待遇的人群互相之間的自說自話和互不理解導致的那種“雞同鴨講”的言語爭端越來越多。雙方交鋒的目的也不再是說服對方或與對方達成共識,而是將對方置于某種不道德的境地以迫使對方噤聲,以至于有網友不無感傷地說道:

“雖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信息獲取的渠道也就更多了,看到和感受到、體驗過的現實痛苦,卻更少了。也就越來越失去了對痛苦和艱難的想象?!?/p>

這位網友其實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觸及了問題的本質,即共情和共意能力的局部消退只是后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一系列結構性矛盾爆發的一個先兆。而導致這種消退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位網友所指出的,現代人越來越失去了對痛苦和艱難的想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