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張灝的沉思

到了晚年,有幾次,張講得很沉痛。他在電話里對任鋒說,相比猶太人,中國在二十世紀亦是受過如此深重苦難的民族,但是對人的反省卻不及他們,這一點令他痛心疾首。

(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12日《南方周末》)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邢人儼

著名歷史學家張灝近日逝世,在美國華人學界,張灝與余英時、林毓生并稱“思想史研究三杰”。 (資料圖/圖)

香港清水灣,蜿蜒的山路樹影幢幢。1998年,時年61歲的張灝來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擔任教授。他拎白色帆布包,在校園匆匆走過。因為做過心臟搭橋手術,不能劇烈運動,人們??匆娝诓賵雠缘呐R海山路一邊散步,一邊凝神沉思。

1998年,任鋒從南開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那年香港剛開放內地招生,他作為優秀生源被選入香港科技大學。第一次見到張灝,是在人文學部的開學儀式上。張灝是教授,又是美國回來風頭正盛的學者,任鋒很希望見面之后說點什么。

他想起之前在圖書館溜達,翻到一份思想爭鳴的知識分子期刊,近期登載了張灝寫戊戌變法的文章,便客套地說,自己看了文章很受啟發。張灝很意外,卻也沒有多說什么。

任鋒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士時期師從張灝。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張灝為人低調,鮮少寒暄。當年初來乍到的他,在內地受的史學訓練和張灝的研究路數迥乎不同。文章只能說看過,卻講不出一二三?!案f話,你必須得真的有想法。沒想法,他不會跟你聊今天的天氣?!?/p>

在美國華人學界,張灝與余英時、林毓生并稱“思想史研究三杰”。臺灣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在悼文中稱其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大師”。

張灝專長中國近代思想史、政治思想史,著作頗豐,在海內外享有聲譽。著有《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等,也是《劍橋中國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在歷史學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許紀霖看來,張灝與他同時代的許多大學者相比,某種意義上是不知名的?!八且粋€純粹的學者,非常低調,不愛拋頭露面,不主動和媒體打交道,不喜歡到處演講,甚至出席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都很少,他只是安靜地做自己的研究。他在香港待了多年,默默無聞,媒體上基本見不到他?!?/p>

2022年4月21日早上,許紀霖打開手機,收到葛兆光教授發來的微信:張灝先生去世了。他有些發懵,給香港臺灣的朋友打電話四處求證,最后從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那里得到確認。

“我覺得非常受沖擊?!痹S紀霖在電話里的聲音仍有些哽咽。

王汎森收到訃告也頗為訝異。4月22日上班途中,他接到電話得知消息?!耙驗檐囎觿傞_進隧道,有點慌亂,我忙問:‘哪位張先生?’我之所以沒有馬上想到是張灝先生,主要是因為今年二月在圖書館線上捐書典禮上看到張先生時,覺得他的狀況還不錯。所以完全沒想到兩個月后,張先生便故去了?!?/p>

1937年出生的張灝,籍貫安徽滁縣,先后在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少年時代,他在臺灣大學、哈佛大學求學,師從“五四之子”殷海光、比較思想史巨擘本杰明·史華慈。史華慈與費正清被認為是當代美國最著名的兩位中國學專家,亦是孔飛力、杜贊奇、柯文、杜維明、李歐梵、史扶鄰等著名中國學專家的老師。

張灝一生著述不多,卻多是極有分量的經典。他生前提出多個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具有開創性的概念和觀點,后世學人很難繞開。首次發表于1982年的《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因探討對人性罪惡和墮落的防范與警惕,對知識界影響深遠。

4月25日,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發布訃告《沉痛悼念張灝先生》?!皬埾壬铝τ谥袊枷胧返难芯?,尤其注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變局中的思想變遷進行探索。他提出的諸多創見,如轉型時代、五四思想的兩歧性等,影響深遠。特別是通過對儒家憂患意識、馬克思的異化觀念與各種現實主義的反思,他開創性地提出‘幽暗意識’的概念,為我們理解儒家傳統及審視西方制度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意義重大?!薄皬埾壬磳庫o,治學七十載,踔厲慎思,縝密精深,為建立文化中國的認同,重塑新軸心時代的心靈結構,做出了卓越貢獻?!?/p>

任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許倬云曾評價張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