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讓我們積蓄力量
韋伯所講的“資本主義精神”已經深入人心。只要給私人部門開個門縫,就會擠進無數渴望致富的腦袋,哪怕冒著腦袋被擠扁的風險。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經濟拼圖
在以10%以上的速度暴走了5年之后,我們也需要略作調整。若非危機,物價、房價和股價可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那時候,世界經濟危機導火索的“榮譽”也許就沒有次貸危機的機會了
有經濟學家說,繁榮是衰退唯一不變的理由,我同意;同時,我還相信奧地利學派的自由主義理念,由盛而衰,否極泰來是市場的基本規律,衰退和危機就像我們發燒一樣,可以消除病菌,保持經濟的健康。但是破產和失業的過程就像發燒和消炎一樣,都是痛苦的經歷,政府有意無意的將消除和減輕這一痛苦作為自己的責任,并且一度以為自己確實找到了熨平波動的濟世良方,但實踐總能證明,這只是一種虛幻的假象。短期延緩衰退的政策總是以更深的衰退為代價。繁榮有多熱烈,衰退就有多寒冷。一個世紀以來,全球經歷過三次長期的經濟增長,分別是二十年代的大時代、六十年代的黃金時代和九十年代的新經濟,前兩次均以危機和停滯告終,現在,歷史似乎又在重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