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酒年華,走進郁達夫的富春江

許家大院前屋的過道檐廊,不長,卻玲瓏曲折,凌波照影。站在檐廊里,正值陽光如瀑,那一刻,古典的江南重新鮮活起來。不知為何,我總感覺郁達夫那“水一樣的春愁”的初戀,就告別在這所大院里。

而嚴子陵釣臺的東臺、西臺,則象征著他急欲實現的人生理想的兩端,一端出世,一端入世;一端名士、一端義士。但現實和性格讓他彷徨兩難,站在岔路口上,不知如何選擇……

(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1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一生中總有些地方,到過,看過,便不能忘掉。就像一年多前,我親近過的那條江一樣,始終在腦海里蕩漾著粼粼銀光。一千五百多年前,也有人和我一樣,為它寫下了驚艷千古的文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這個人叫吳均。六百多年前,有個人結廬在那條江畔,將滿目江山傾注筆端,繪出“中國山水畫第一神作”《富春山居圖》。這個人叫黃公望。一百多年前,有個人出生在那條江邊。后來,他走出去,走到遙遠的蘇門答臘,消失在一片熱帶雨林中,再也沒能回來……這個人叫郁達夫,那條江叫富春江。

水墨畫般的富春江 (視覺中國/圖)

富春江系錢塘江中游,長達一百多公里,因流經秦代設置的富春縣(含今杭州市富陽區、桐廬縣、建德市)而得名。其“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就舒卷于吳均當年逆水行舟的兩側,“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而我沿著富春江的旅程,也是如此展開。諸多風流人物中,我選擇了郁達夫作為向導,次第撿拾他遺落于此的處處屐痕。

“夕陽樓”往事

郁達夫原名郁文,字達夫,現代著名作家,他1921年出版的《沉淪》是中國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曾引發海嘯般的轟動。和他共同發起創造社的郭沫若認為,郁達夫“清新的筆調,在中國的枯槁的社會里面好像吹來了一股春風,立刻吹醒了當時的無數的青年的心”。

1896年,“前面有一條富春江繞著,東西北的三面盡是些小山包住的富陽縣城”里,郁達夫呱呱墜地。斯時,郁家已家道中落,主要依賴父親郁企曾任縣衙司事(文書)兼帶行醫過活。好在,祖遺的十余畝田產(六畝自種,其余出租)、一部半“莊書”(通過管理鄉村田賦,掙點手續費)多少能貼補些口糧和花銷。

郁家老宅也是祖遺的一棟三開間樓房,位于南向富春江的滿洲衖深處?!按箝T內的大院子里,長著些雜色的花木,也有幾只大金魚缸沿墻擺在那里”,“很像樣的一個儒醫家院”。只是,傳到郁企曾手上,已無余財打理。勉強養活全家八口外,郁企曾對家業的貢獻,“就是把……院子的一圍竹籬笆改成了一圈低矮的磚墻”。

1900年,37歲的郁企曾拋下寡母戴氏和妻兒病故。郁達夫母親陸氏為了供諸子念書,“把全部家產——三間住房、六畝薄田和那一部半莊書——通通都抵押出去,借債度日”,生活仍無起色。不得已,又把大郁達夫兩歲的姐姐送人做了童養媳。很多年以后,郁達夫憶起兒時凄苦的生活,寫道:“孤兒寡婦的人家,受鄰居親戚們的一點欺凌,是免不了的……母親去爭奪不轉來,最后的出氣,就只是在父親像前的一場痛哭?!?/p>

孤兒寡婦相依為命的經歷,使得郁達夫事母至孝,不愿也不忍忤逆母命,深怕傷了母親的心。這一點,在那個新舊嬗變的時代,從同樣少年失怙的魯迅、胡適等人身上也能看到。而他們成年后的婚姻,無一例外地成了理智與情感勾兌出的一杯“苦酒”。稍微不同的是,郁達夫的這杯開始有點甜。

郁達夫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1917年7月,負笈日本四載的郁達夫自名古屋回到富陽。一個月后,遵從母命,他與素未謀面的霄井鄉下女子孫蘭坡訂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XM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