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舊如舊的史學
對于已逝的往昔,可借鑒文物界“修舊如舊”的講究;峰回路轉而未必“整齊”的歷史作品,可能更接近史事發生發展的原狀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對于已逝的往昔,可借鑒文物界“修舊如舊”的講究;峰回路轉而未必“整齊”的歷史作品,可能更接近史事發生發展的原狀
陳寅恪當年審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下冊,說“作者取西洋哲學觀念,以闡明紫陽之學,宜其成系統而多新解”。不少人視此為陳先生對馮著的表彰,迄今亦然。這大概是不熟悉其文字風格而產生的誤會。若回看陳先生審查該書上冊時所說:任何作者若“依其自身所遭際之時代、所居處之環境、所熏染之學說,以推測解釋古人之意志”,很可能“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兩相對比,若合符節,顯然在說:那成系統的“新解”,去古人學說之真相甚遠。
陳先生出身世家,向來出語含蓄,反駁他人學說也相當溫和。他稍早解“薊丘之植,植于汶湟”一語,先說此語“自來解者不一”,而以俞樾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