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090115)

有人曾總結說,農民曾六次拯救中國。其實,今天共和國堂皇的上層建筑,正是因為有數代農民的堅忍。

責任編輯:史哲

No.1“農民工”只能回家去—— 最醒目的人口歧視

《南方都市報》,1月4日,作者:蘇小和

(原文摘錄)中國農民工的流動而不遷移,可能是一種制度性的歧視,是一種政策層面的對城市化的抵制,而這樣的抵制,顯然是以犧牲農民工的自由權利為代價的。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一直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動和人口遷移,通過無償占有農業積累來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村勞動力被長期束縛在有限的耕地上,不能流動,不能參與工業化進程,更不能分享工業化的成果。

這種對農民的政策性歧視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是一種常態,即使在改革開放近30年之后,也沒有得到制度性的糾正。今天中國的城市化率偏低,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后于工業化率,違背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化率要高于工業化率的基本規律。同時,我們看到中國的城市化率明顯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的平均水平,出現了一個與一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完全相反的過程,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由此,中國農民工每年大面積的流動而不遷移,就成為當今世界最為醒目的人口歧視現象。

如果每年參與這種簡單流動的農民工為1億人,每年每個農民平均花掉的交通費是500元,一年中耗掉的農民收入就是500億。另外,農民工習慣于把打工收入寄回家建房,假如一個農民工將3萬元郵寄回老家蓋房子,則這是一筆高達3萬億的投資。由于今天農民工的主要生活工作場所已經是城市,所以,他們在農村投資修建的房子,80%處在一種閑置狀態,既沒有有效使用,也不可能流通。沒有流通,就意味著廣大的農村,沒有一個明顯的房地產市場。

這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而且是對農民工收入的一種政策性浪費。政府鎖住了城市的大門,同時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