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破局之道|巔峰講堂x馬兆遠

5月13日,《巔峰講堂》第一期正式開播,馬兆遠教授以《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為題,帶領我們深入了解后工業社會的運作機制,共同探究中國制造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時結合自己的職涯經歷,為當代新銳青年規劃出一條后工業時代的成長路徑。

AMRC模式破解中國智造轉型難題

2020,中國人均GDP1萬美元,意味著我們進入后工業時代,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轉型升級中,中國制造業或面臨識生產相對過剩銹帶化等問題。

銹帶化”主要體現在經歷了第一代工業時代的高污染、高耗能、勞動力密集后,工廠消失遷移,同時來“高失業率”現象。

如何破解后工業時代中國智造轉型難題?馬兆遠教授在直播中提到一個故事。

AMRC謝菲爾德大學工業研究院通過運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程方案解決能力,吸引到波音公司、邁凱倫等一系列高端制造企業,在周邊買地設廠,使得研究中心所在地周邊的就業率從4%上升至86%,同時帶動大學工科研發收入先后超過劍橋大學和帝國理工學院,居英國高校第一。

因此,中國從“制造”到“智造”也應該需求導向,撬動大學的研發能力,制造業企業提供研發服務,打造“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從而打通知識生產和制造業中間的通道,讓知識生產為制造業的升級轉型不斷提供新動力。

培養面向智能制造的工程師

中國制造業總量在2010年的時候已躍居世界第一,在機器人、實驗設備、芯片高端制造上的能力仍有所欠缺。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培養面向智能制造的工程師?

馬兆遠教授提到,德國大學不在乎世界排名,為普通的工程師提供優質的全球化教育,進而培養出競爭力的德國工程師。中國的大學也應該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土壤,把最優秀的教育資源給到職業教育。

同時,對于從事或正在制造業學科領域求學的年輕人來說,如能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技術和傳統制造業結合起來,便可以更好地幫助傳統產業補齊短板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職涯規劃,把握后工業時代的機遇

在職業方向的選擇上,馬兆遠教授的人生似乎也不同尋常,從17歲保送北大的神童到30歲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成為正教授博導,再到35歲“棄文從武”,挽起袖子干實業。他并沒有被“科學家”或“工程師”的身份所限制,而是通過自己的經歷、知識能力,幫助社會解決最需要的問題。

面對后工業時代引發的就業困局,兆遠建議當下年輕人,除了階段性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更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過好當下的每一天。不斷培養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才能迎接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事物的挑戰。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他最后表示,我們政府、高校、企業和個人都應該共同努力,用新技術和智力資源賦能制造業。如果我們能夠順利讓中國制造業升級轉型,達到高端制造業水平,那么制造業所帶來的大量價值和就業機會也就會留在中國。

關于《巔峰講堂》

巔峰講堂是由平安智慧城市旗下平安知鳥主辦的系列講座,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攜手政企學研各界精英,共探數字化發展新機遇。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助中國企業發聲,與職場人共成長。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