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中國趙戈平:以標準引導建筑行業可持續

建筑行業面臨變革,標準作為一種有效的溝通工具,可以將復雜問題解構為可理解、可衡量、相互關聯的指標,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建筑業面臨疫情蔓延、供應鏈材料緊張等危機時,目光需要超越合規?!庇ㄖ芯吭海˙RE)首席執行官GillianCharlesworth在展望2022年建筑行業的發展時強調。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中國建筑行業現狀。受國家宏觀調控、疫情沖擊、人工及材料價格上漲等綜合影響,持續出現建筑公司破產、龍頭房企暴雷、設計院降薪裁員等問題,波及整個產業鏈。

專業人士反思行業困境時,認為外部環境變化會造成經營波動,但釀成危機,真正問題在企業自身。長期粗放管理、盲目擴張,當成本上漲、環境、社會等壓力增加時,企業出現了適應不良的系列反應。

危機警示建筑行業需提升可持續發展韌性。作為在建筑領域提供服務超過100年的機構,英國建筑研究院一直致力于行業標準制定、評價和研究工作,以可持續角度推進英國乃至全球建筑工業的發展。

1990年,英國建筑研究院公布BREEAM標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也是國際公認的描述建筑環境性能最權威的標準。

BREEAM對建筑全生命周期進行評價,覆蓋地產商、設計方、建設方和運營方的工作,按照合格、良好、非常好、優秀和杰出5個等級進行評定和認證,幫助建筑產業鏈上的各方脫離單一思維,從多尺度利益互惠的角度審視自身的價值創造。

英國建筑研究院中國區總經理趙戈平認為,標準是一種行業交流的有效工具,可以將復雜問題解構為可理解、可衡量、相互關聯的指標。在建筑行業變革之下,標準可以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圖.BREEAM國際版V6評估范圍

可持續是一個移動的靶子

南方周末:BRE三十年前開發BREEAM標準到今天,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關注重點發生了哪些變化?

趙戈平:1921年BRE作為國家實驗室成立,目的是制定和實施建筑政策;1970年代間實現私有化,100年間承載英國和歐洲建筑行業標準制定和評價工作,目標一直是通過研究和測評,推動可持續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應用到建筑中。

標準關注范圍會隨著時代更迭,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對“可持續”的界定,其內涵隨著人們對生活空間、環境的要求在更新,低碳、節材、健康、適老化……可持續成為一個移動的靶子,因此評價范圍也在延伸和豐富。二是評價指標的更新,隨著可持續的有形和無形的要求更新,需要將其納入評價體系,變成可衡量的標準、可操作的指標,以便與產業交流。三是加強對未來趨勢的預判,BRE希望在標準中體現未來建筑發展趨勢,會將前沿要求融入評價標準中,盡管有些要求可能目前應用層面較難達到。

南方周末:BRE在中國目前有哪些重要工作?

趙戈平:目前我們與住建部、清華大學都有開展綠色建筑相關課題研究,如中英綠色建筑標準對標研究、“一帶一路”綠色建筑研究等。2019年,我們與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啟動了中英綠色建筑標準雙認證工作,實現《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和BREEAM評價標準聯合認證,就是其中一項成果。

南方周末:建筑產品不具備跨國流通性,實施雙認證的目的是什么?

趙戈平:2017年住建部提出綠色建筑標準雙認證的想法,一方面是為了讓中國綠色建筑標準與國際對接,增強本土標準的權威性;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國內綠色建筑應用。建筑不會動,材料、資本是流動的,但比起商貿考慮,融合認證更多是為了交流和研究。

南方周末:一般什么樣的客戶會想要雙認證?

趙戈平:一類是實施綠色建筑三星認證的領先企業,在完成國內最高水平認證的同時,希望更進一步,置于全球尺度審視自己的表現。BREEAM要求比國內的綠建標準更高,給企業提供了不同參照系。

另一類是跨國公司,他們對工廠、辦公大樓、倉庫等生產運營環境有全球統一的管理標準,通過雙認證一方面可以滿足運營地的綠建要求,一方面確保管理要求在全球貫徹。例如,有企業希望通過認證,確保亞洲和歐洲的員工有相似的辦公條件,是落實員工責任的表現。

建筑節能從錦上添花變為不可動搖

南方周末:不久前BRE在濟南頒發了中國首個商業、住宅凈零碳建筑項目認證。怎么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凈零碳”?

趙戈平:建筑碳排放評價在BREEAM標準中一直有體現,中國“雙碳”目標公布后,不少領先企業希望加強與國家戰略的對接,催生了零碳建筑認證需要。我們與TüV萊茵合作制定了零碳建筑認證體系,該項目是認證落地的成果。

認證體系包含對項目設計、施工和運營階段碳排放情況的評價,測算運行碳和隱含碳。由于建筑材料含碳量(即建筑隱含碳)追蹤存在難度,目前只作為附加參考指標。

“凈零碳”認證并不意味著項目沒有了任何碳排放,而是通過劃定邊界,對項目碳排放和資源效益進行評價,達到我們劃定的“零碳”認證范圍。

南方周末:建筑項目全生命周期綠色評價的難點在哪里?

趙戈平:一是建筑材料碳排放的追蹤難題,建材供應鏈很長、品類繁多,目前建筑低碳評價更多聚焦于運行階段,建材運輸、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還沒有很好的測算方法;二是建筑評價是在特定時間、特定范圍的評價,建筑投產后是否按照當初評價標準運行,無法真的做到全過程追蹤。

綠色建筑測評和實際使用情況之間存在割裂,專業機構的責任是通過研究、評價和交流,不斷縮小理論預期和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

南方周末:“雙碳”目標公布后,建筑行業緊迫挑戰是什么?

趙戈平:挑戰來自于目前的技術進展和商業模式均難以滿足建筑行業凈零碳的目標,但機遇也正來自于此。從眼下到未來一段時間,由于目標明確與政策持續注入,將從各方面深度重塑行業思維,節能降碳從以往的錦上添花變為不可動搖的既定目標,催生了標準、設計再到落地的建筑全流程工作更新換代,這之中也包括了對BREEAM及凈零碳認證需求的提升。對于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我認為機遇是大于挑戰的。

南方周末:下階段BRE將如何推動中國建筑領域“雙碳”進程?

趙戈平:我們會持續聚焦在建筑領域可持續標準制定工作,結合BREEAM體系與中國國情,為建筑行業碳中和的路徑提供專業意見與體系化論述。目前BRE與德國萊茵TüV聯手在中國推出的凈零碳建筑評價標準正處于項目試點階段,通過此項工作推進建筑業降碳脫碳。

網絡編輯:史諒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