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式”閱讀背后:我們與“黃金屋”漸行漸遠
我們把這些出圈的名人名言視若珍寶,寫進自己的小冊子里,但是不去細究它們的語境出處或者論證邏輯,霸道地打上“已閱”的標簽,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內化過程。
責任編輯:溫翠玲
前些日子,適逢世界讀書日,學校舉辦了推薦好書的活動,很多同學推薦書目的時候,會通過某一兩句唯美的、富含哲理性的話來達到抓人眼球的目的。
這讓我聯想到,在中學時代,很長的時間里,我會用一本小冊子,記錄下很多大家的名言,形成現成的素材庫,成為作文中亮點的出處,即使是不知道這些“名言”所處的語境,背后的論證邏輯,又或是故事背景。
我又聯想到古代宋真宗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如今,書籍和財富的兌換關系似乎隨著社會教育水平、職業觀念的革新而不斷減弱,這也使得“黃金屋”在現在的閱讀語境里有了新的解釋。在我看來,所有的金句,都是作者營造大量的語境,理清了文章邏輯后,進行的“濃縮式”總結。片面地嫁接這些觀點,只積累被標榜成精華的“中心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