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薩與和順:兩個云南僑鄉的故事

無論是迤薩東門屹立的西式城堡,還是和順各個巷口中式、西式、南亞風格的閭門,都是云南僑鄉富庶與開放的象征。

當年僑校的學生們在初中時就養成了瀏覽《騰越日報》《云南日報》《仰光日報》的習慣,如此開闊的視野,不輸省城乃至京城的同齡人。

責任編輯:楊嘉敏

說起云南僑鄉,人們總會先想到騰沖,疫情前的冬日,我曾流連于和順圖書館,追溯西南邊地的百年文脈。2022年春節,前往元陽梯田途中,我又認識了云南另一座中西合璧的傳奇僑鄉——迤薩,紅河州紅河縣的縣城所在地。低調的紅河就在元陽隔壁,也不乏梯田景觀。

和順河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洗衣亭。 (丁子凌/圖)

高黎貢山下的和順,呈扇形鋪在緩坡上,被一望無邊的良田環繞,符合人們對云南古鎮的一般印象。而哀牢山腹地的迤薩,卻桀驁地立于高高的山巔,似一座古堡,冷酷而巍峨。

薩”在彝語中意為干旱缺水之地,位于紅河谷地不高不低處的迤薩,確實既干熱又缺水。為何選在如此尷尬的位置建城,后人賦予它一個心理意義上的解釋:當疲憊的馬幫遠遠望見這座山頭上的城市時,就像看到倚門而待的老母親,終于可以松口氣,歇歇腳了。

姚宅東門樓也設有防御射擊孔,如碉堡般俯視迤薩城。 (丁子凌/圖)

生計所迫走馬幫

清朝以前,迤薩只是一個彝族支系居住的貧瘠之地。乾隆年間,銅礦的發現吸引石屏、建水等地的漢族紛沓涌入,迤薩一時間商旅繁榮,百業俱興。驛道和水路交會,使迤薩自然成為紅河南北兩岸、漢地與土司轄地之間的必經驛站和物資集散地。到了道光末年,銅礦停產,迤薩經濟由盛而衰,迫使淘金者的后裔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東南亞。

起初,迤薩人趕著馬幫“走壩子”,把本地生產的土布、鹽、鐵制工具等日用品馱到越南、老撾和緬甸山區,換取象牙、鹿茸、熊膽之類的珍稀山貨。隨著貿易的繁榮,迤薩涌現出幾十家店商,并逐漸在東南亞開設分號,安家落戶。

后來,除泰國以外的東南亞國家相繼淪為英法殖民地,中國也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鴉片一度成為迤薩馬幫的新寵。他們從邊境廉價收購大煙賣回云南,甚至直接深入東南亞國家參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知了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