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祠,明代的平民主義實踐
施珊珊在書中指出,世人往往以為生祠的功能是歌功頌德,但它實際上是將正面的褒揚和負面的批評融為一體,使平民在某種程度上有了發表和實踐政治言論的機會。
責任編輯:劉小磊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歷史系教授施珊珊及其著作《小天命:生祠與明代政治》。
“歷史是對我們概括化的大反動,它打破了全部的規則;歷史是個怪胎。”美國歷史學家伉儷,威爾?杜蘭特及阿里爾?杜蘭特在《歷史的教訓》中如是說。盡管任何人想要走近一段歷史的前提,都是不可避免地接受某些被記載于書面的史實和定論,但歷史從本質上來說是“非再現性的”。這也意味著,歷史這個“怪胎”遠比我們的想象復雜。它并非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存在著諸多彼此矛盾的幽微之處。這些幽微的存在可能輕易扭轉我們對某一時代、某個王朝蓋棺定論的判斷。
以中國專制主義的高峰時期明代為例,皇權的無限膨脹、黨爭、陰謀、嚴刑峻法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征。在這種大環境下,平民參政難以想象。然而,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歷史系教授施珊珊(SarahSchneewind),卻在其著作《小天命:生祠與明代政治》中發掘出一種與普遍認知相悖的現象:明代的平民百姓,借助“生祠”這種奇特存在,明確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
生祠發端于漢代,明代時已形成相當規模。生祠是為在世者所建的神龕,常常建于清廉且有作為的地方官卸任之時。它可大可小,可以由各類建筑改建或承載:比如廟宇、學?;蛟谄渌ㄖ确胖没钊说裣?、畫像或牌位的祭壇;也可以指人們在官道上臨時設祭,或在祠廟中舉行的儀式。生祠本是由民間自發建設的。然而,魏忠賢亂政時,為了彰顯自身權力的合法性,他為自己興建了數目龐大的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 校對:胡曉 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