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現實主義短片,是社會的切面
5年前,媒體人出身的黃廣明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流浪漢之死》,收到讀者積極反饋后,他決定將小說改編為一部短片。
責任編輯:蒯樂昊
5年前,媒體人出身的黃廣明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流浪漢之死》,收到讀者積極反饋后,他決定將小說改編為一部短片。
2020年10月,短片終于投拍,第二年制作完畢。截至去年年底,這部短片已經在十個國際電影節入圍或得獎,其中包括戛納電影節短片角入圍、柏林獨立電影節最佳短片、世界獨立短片電影獎主競賽最佳劇本和最佳男演員入圍、蒙特利爾電影獎入圍、奧地利國際電影節入圍……
▲短片《流浪漢之死》海報。
影評人、國際電影節選片人李葛對導演黃廣明進行了專訪,以下是訪談內容。
李葛:《流浪漢之死》是你的導演處女作嗎?
黃廣明:嚴格來說算第二部作品。這部開拍前4個月,我還拍了一部5分鐘左右的短片《體面》,這是我第一次同專業團隊與專業演員合作。在2013年初,我還拍過一部全業余團隊合作的短片,或許那部才可以稱為我的處女作。
李葛:截至目前《流浪漢之死》已經在十個國際獎項入圍或得獎,包括入圍戛納短片角、摘得柏林獨立電影節最佳短片,作為新導演,這個成績是否超出了預期?
黃廣明:確實超出了預期,要感謝所有合作者,特別是制片人與投資人劉宇鵬,還有《單讀》與主編吳琦,如果不是小說在《單讀》公眾號發表并收到讀者一些積極反饋,我可能不會想到把它拍出來。
李葛:你之前的經歷能談談嗎?
黃廣明:我的經歷比較簡單,1997年大學法學專業畢業,在內地機關報待了兩年,然后在《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做了12年記者編輯。2013年正式離開媒體,自由職業,主要是寫小說、劇本和拍片。2020年創業,影視方向。
我想先說明一下,目前為止我只拍了兩部短片,履歷與成績都非常有限,應該保持充分的謙遜。另一方面,我也是多年的觀眾與行業觀察者,從這個角度出發,談到電影與行業現狀時,可能會奔放一些。這是我們這次聊天的基調。
▲導演黃廣明(左1)與制片人劉宇鵬(左3)在片場。離開報社后,他拍攝的短片在多個國際電影節獲獎。
李葛:為何要從寫作轉型導演呢?
黃廣明:興趣還是第一位吧,有表達的欲望,這種欲望已超出了寫作、編劇。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導演,想全流程地把控自己作品的品質。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這個產業內有N道環節決定項目生死,一部電影能拍出來是很不容易的。我寫的劇本人家不一定看得上,所以就決定自編自導了。
歸根到底,這是精神產品的非標準化屬性帶來的,對同一部作品,不同人的評價可能差別很大,甚至霄壤之別。創作者必須無條件接受這個現實。很多時候,不排除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相信這個故事,只有你一個人相信這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