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語言”為何難以討好年輕人?

當某些正統新媒體平臺為了表現“親和力”也東施效顰地模仿自媒體管年輕人叫“寶寶們”“同學們”的時候,所引起的尷尬絕不亞于五十多歲的金龜子管二十多歲的青年叫“小朋友們”。

(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2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年輕人在網絡中傾向于使用簡單化、泛娛樂化的語言,并不代表他們與現實全然脫節或沒有思考。圖為2021年9月10日,在北京一家網吧玩電腦游戲的年輕人。 (人民視覺/圖)

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同比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19-49歲這個年齡段的網民作為“廣義年輕人”仍然牢牢占據網民群體的主流。而大多數的互聯網從業人員和互聯網媒體人也處于這個年齡段之中。這個由“廣義年輕人”控制的鐵三角控制著網絡世界的輿論動向、時尚風向和話語走向。

那么,年輕人的網絡語言都有什么特點呢?

首先是低幼化。表現為成人模仿兒童的語言和行為,自稱“本寶寶”“孩紙”,以“小哥哥”“小姐姐”稱呼他人,聊天中大量使用兒童化風格表情包的成年網民比比皆是。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在現實生活中充滿壓力和焦慮的年輕人通過在網絡上模仿兒童的語言特點,將自己“偽裝”成無憂無慮的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游淑華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