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貝家花園:戰亂歲月的仁心軼事

1942年中國和盟軍開辟飛躍喜馬拉雅山脈的空中“駝峰航線”之前,在北平郊區的坑洼土路上,一個法國老頭兒冒著生命危險,早已開辟了一條自行車的“駝峰航線”。

1952年新中國婚姻法頒布后,兩人正式結婚,此時吳似丹28歲,貝熙業正好80歲。1955年出生的兒子稱“那是一種令人迷惑不解的愛情”。

如今這里,常有一幫或幾叢閑人圍桌野餐,大談如何像貝熙業一樣,租下一套四合院——不為診病,只為“躺平”和種植蔬菜。

(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2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早上,曾和白求恩同船來到中國的燕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邁可(Michael Lindsay)從德國電臺廣播中聽到日美交戰消息后,當機立斷,駕著燕大校長司徒雷登的汽車,帶著妻子李效黎、燕大物理系教授班威廉及夫人克蘭爾一起倉皇撤離燕大,成功躲過日本憲兵的逮捕,車子上還載著兩只裝有大功率無線電零件的箱子。

戰后,林邁可在《八路軍抗日根據地見聞錄——一個英國人不平凡經歷的記述》一書中回憶了那次逃亡:“汽車經過青龍橋,在不平的路上顛簸著,繞過溫泉的日本崗哨不遠,到達了黑龍潭,我們就棄車步行。我們雇了兩三個挑夫,把我們的行李藏在他們的大筐中,進入了西山地區。我們先奔一位法國醫生貝希爾先生在北安河的山上別墅,這位法國人曾為中國抗日游擊隊的士兵治過傷……”

林邁可那時與那位法國醫生素無來往,情急之下貿然來訪,“尋貝大夫不遇”。管家王月川聽說他們急需貝大夫幫忙聯系八路軍和根據地,“顯出極其害怕的神色,他要我們趕快離開,并急忙給我們找來了幾個背夫。在他們帶領下,我們鉆入了更深的山林中”。

林邁可“逃亡”之際,沒有“訪不遇”的文學意境,沒有距此直線距離不過一公里的大覺寺今日游人不絕的休閑氛圍,也沒有蜿蜒在陡峭山路、盤折呈“之”字的木棧道,也許只能見到西山地區多見的虎皮石墻,掩映在蒼翠林木中。他口中的法國醫生“貝希爾”的“山上別墅”——貝家花園,少有人專程前往,卻在民國西山別墅修建熱潮中頗富特色,也讓今日人們在踏青或賞秋的足跡中,能夠找到一些法國文化的印記與故事。

中法大學舊址 (張亞萌/圖)

從王府井到西山

并未與“貝希爾”相見的林邁可,也許之后也未曾得知,這個法國老頭兒早就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貝熙業(Jean Jérome Augustin Bussière)。1872年7月9日生于法國利穆贊大區克勒茲省夏爾市窮鄉僻壤的他,1895年從法國波爾多海軍學院獲醫科博士學位后,被派到印度、塞內加爾、伊朗、越南抗擊當地的鼠疫、霍亂等疫病,1912年來到中國。

彼時正是古老中國經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始走向思潮澎湃又動蕩不安的大時代。1913年4月他抵達天津,任法國駐天津總領事館醫官,第二年4月來到北京,任法國駐北京公使館醫官、法國醫院(圣米歇爾醫院)院長,并被聘為總統府醫療顧問。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袁世凱、蔡元培、梅蘭芳等達官貴人、社會賢達、演藝名伶,均是他的病人。他還擔任中法兩國政府的數個公職,這一時期他一個月的收入約有幾千大洋,當時購買北京一進四合院約需400大洋,兩進約需800大洋,因而,1915年,他能夠買下距離使館區(東交民巷一帶)不遠的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16號(今22-24號)四合院,也就順理成章了。

法國醫院舊照 (張亞萌供圖/圖)

曾經參觀過此處四合院的作家舒乙在《中法友誼情愫篤厚“永不忘記朋友”——尋覓幾位法國友人在京足跡》一文中這樣描述那里的場景:“房子基本是中式的,但細部多處是洋式的,譬如,有專門的衛生間,有抽水馬桶,地上是木板,墻上有護木板,而且是壓花的,房外有圍成一圈的走廊。東院院內有一口井,井圈上還有文字。這大概就是那口有名的甜水井吧……”

“時近黃昏,幾個人影正向花園深處駐館醫生的住所走去。醫生在此居住多年,在北京的法國圈子里是位知名人士,他每星期都要接待一批朋友,大家見面、問候、寒暄,圍繞著總是和藹可親的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