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著名病毒學家河岡義裕等人利用轉基因小鼠和倉鼠模型,首次在動物體內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性顯著低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但真實世界中奧密克戎的毒力如何,仍需謹慎觀察。
(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2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科學家利用免疫熒光技術展示感染奧密克戎病毒的非洲綠猴腎細胞。左圖為未感染奧密克戎病毒的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E6);中圖為感染奧密克戎病毒24小時后的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E6);右圖為感染奧密克戎病毒48小時后的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E6)。
截至2022年5月21日,新冠病毒在全球感染人數已超過5.2億,死亡人數也超過627萬。5月12日,朝鮮首次報道新冠病毒病例,預計感染人數已超過朝鮮總人口的10%。自2021年底以來,中國多地也因為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反復暴發疫情,導致疫情防控形勢復雜而嚴峻。5月中旬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正是因為新冠病毒不斷發生變異,且主流變異株如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性減弱,傳染性變強,致使疫情防控難度加大。
不斷變異的病毒
2020年末,一種名為B.1.1.7的新冠病毒變異株首先在英國出現并迅速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為了提醒公眾,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些變異株分類為關注變異株和感興趣變異株。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關注變異株和感興趣變異株,一般是指發生了多處堿基突變,并導致傳染性增加、致病性變強或者現有防控措施有效性降低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在學術界,一般根據基因突變的遺傳關系來確定病毒的系統發育譜系,然后根據系統發育譜系給病毒變異株命名,如在2020年10-12月首先在英國發現的B.1.1.7變異株,在南非發現的B.1.351變異株,在巴西發現的P.1變異株,以及在印度發現的B.1.617變異株。由于字母加數字的命名法難以記憶,媒體往往喜歡用地名替代這種科學命名法,但是這勢必容易造成對所涉國家或地區的誤解和歧視。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決定用希臘字母對這些病毒變異株進行通俗命名,比如將B.1.1.7、B.1.351、P.1和B.1.617.2變異株分別命名為阿爾法(Alpha)、貝塔(Beta)、伽瑪(Gamma)和德爾塔(Delta),之后出現的變異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