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是為了避免暴力
老百姓自己在淡化政治色彩,自己強調自己沒有組織性,在尋找非暴力的方式,尋找和平表達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李小鳴 鄧科 郭力
■有人說2008年是群體性事件最激烈的一年,這個我還在思考,倒未必是,我還不接受這樣的說法。前幾年也許比去年更厲害,只是沒有報道出來而已。
■中西部小縣城里升學、就業機會少,四處游蕩的年輕人多,無事尚且易生非,更何況一有“風吹草動”,年輕人那就更易呼嘯成眾,肆意而為。這在以前的廣安、 大竹事件中已有顯現,在去年的甕安、孟連、隴南事件中男青年的暴力行為更為突出。為此,我曾提出要關注“縣域青年”的命題。
■從我們研究來看,“群體事件”現在還沒有進入高峰期??梢灶A計,在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的“群體性事件”將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在數量上甚至還會繼續增加。
6月28日,發生打砸燒事件的甕安縣公安局大樓前人群聚集。甕安事件被學界認為是新世紀群體性事件中的一個標志事件 資料圖片
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甕安、孟連、出租車罷運等頻頻發生的群體性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有人為此擔心社會矛盾已經激化到了危險的程度,有人則認為,這只是社會轉型過程的一種正?,F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單光鼐先生長期關注這一領域,并對最近幾年中國社會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做了深入研究。
與一般研究人員不同,單先生多次親赴事發現場做實地調研。熟悉基層調查的社會學方法,能駕輕就熟很快“進入”現場與各方面的人士溝通,使得他能夠在掌握比較真實全面的材料的基礎上,對目前的群體性事件進行較為理性而客觀的深度分析。
近日,南方周末記者就此問題在北京對他進行了專訪。
錯誤的“樂觀”與“悲觀”
南方周末:2008年是中國群體性事件高發的一年,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單光鼐:目前對于群體性事件,在我們的干部隊伍中存在兩種不太好的思想傾向:一種認為,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很大成績,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強大的解放軍、武警部隊、人民警察,鬧事也就是鬧鬧而已,成不了大氣候,沒有什么了不起。
還有一種呢,認為市場經濟搞起來以后,物質生活豐盛了,人的思想卻亂了,貧富差距大了,貪污腐化多了,下崗失業的人這么多,沒有土地的農民這么多,社會布滿了干柴,到處都是火藥桶,只差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了。
前一種是盲目樂觀的思想,持這種思想的人,對待群體性事件往往輕視,掉以輕心;后一種是悲觀的思想,持這種思想的人,對待群體性事件往往害怕,遇事驚慌失措。
這兩種態度都是不科學的。對于“自下而上”的體制外行為,若依訴求、組織化程度、持續時間和對制度的擾亂程度四個維度,可以將其排列成一個譜系,那就是:“集體行為”、“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
就我們的分析來看,中國現在的群體性事件尚表現為“集體行為”和“集體行動”,是廣義社會運動的初始階段。它既不是訴求明確、組織化程度高、持續時 間長的“社會運動”;更不是帶有鮮明政治訴求,有黨派勢力從中作祟的、社會危象頻仍的“革命”前夜。海外有媒體渲染的“甕安起義”、“隴南暴動”,顯然是 夸大其詞。
現有的群體性事件,大多呈現為兩種形態:其一是無訴求、無組織、多帶有情緒宣泄的集體行為,如前幾年的萬州事件(重慶市萬州區一名自稱局長的男子與 其妻當街暴打挑夫后,引發公憤致使出現群體性事件);其二是有明確訴求目的、組織化程度稍高一些的集體行動,其中有的事件因其持續時間較長、組織化程度高 一些,已見社會運動的端倪,如前些年的漢源事件(四川漢源因移民對補償標準有意見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而有的事件起初是訴求、目標明晰的集體行動,隨 著其他人裹挾進去,又演變為沒有目的而僅是發泄憤恨情緒的集體行為,整個事件表現為兩種形態的混合體。如前兩年的廣安事件(因醫患糾紛引發群體性事件)、 大竹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