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拍教育改革十年:那些孩子改變命運了嗎?
“真正可以復制與發揚的是教育改革的底層邏輯,比如對孩子的尊重、鼓勵他們閱讀,或者加強體育教育……說到底,好的學校教育只能讓學生一定程度避免不好的教育,從而擁有更多的可能性?!?br />
自由寬松的氛圍主要針對高一和高二的學生,等到了高三,一切又回到傳統的模式,大家要重新面對題海與考試。年級主任王春易說:“誰都要成績,學生要,家長要,社會也要?!?br />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2日《南方周末》)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李慕琰
紀錄片《真實生長》用了十年時間,在第一批素質教育改革試點的北京十一學校里,跟拍三個學生的成長過程。
2014年,導演張琳參與了一部反映北京十一學校教育改革的紀錄片。在此之前,這個項目進展得并不順利,數次更換導演,經費也所剩無幾。當拍攝素材越積越多,主創團隊卻發現這部作品的主旨似乎正在漸漸偏離最初的方向。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發布,主要內容之一是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試點。同年8月,北京十一學校在時任校長李希貴的牽頭下,決定組織教學形式變革,以“選課走班”的方式代替傳統的班級制度,同時推出導師制、選修課等舉措。次年,北京十一學校被確定為國家辦學體制和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點。
當時,這種高中教學方式的轉型引發了強烈的反響,贊美聲和質疑聲幾乎同時到來。在高考選拔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這樣一場教育實驗如果不成功,影響的將是數百孩子的前途;就算成功了,面對地區之間的差異,十一學校的經驗又如何復制呢?
伴隨著沸沸揚揚的討論,十一學校成為媒體的焦點,媒體人粟國祥意識到,教育改革的成效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2012年,他決定自籌資金,以紀錄片的方式進行長期記錄。
2014年,北京十一學校成為教育部等部委向全國推出的唯一一個基礎教育改革典型。很多城市都派出代表赴北京學習經驗,十一學校的盟校開始遍布全國。李希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十一學校的經驗不可以復制,但是可以嫁接??梢暂腿∑涑晒σ蛩?,將之移到不同的土壤中,使其與那里的氣候相適宜,從而產生具有共同文化基因而色彩繽紛的不同學校?!?/p>
與此同時,這部原本名為《教育突圍》的紀錄片卻遇到了瓶頸。導演團隊原本計劃拍攝三年,以孩子們的高考作為結尾,來展現這場教育改革的成果。但當剪輯成片后,內部放映會的效果讓大家沉默了。
張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最初的版本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隨著各種教育實驗在全國范圍內有條件的學校展開,十一學校的實踐已經不再那么新穎。而且如果僅僅描繪一場教育改革如何進行,作為紀錄片工作者,其實無法去評判這場改革是否成功。最終導演組商議,將片子的主題放在三位主人公的個人成長上,呈現他們如何尋找“內驅力”的過程。
2022年,系列紀錄片《真實生長》上線后,片中的主人公與普通觀眾一樣,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這部伴隨他們成長的紀錄片。
“理想狀態下的微型社會”
回望15歲的自己,主人公之一周子其將這段高中歲月形容為“展現了一個接近理想狀態下的微型社會應該有的樣子”。
周子其是從十一學校初中部直升進入高中的文科生,高中時代的他喜歡歷史,手邊經常拿著一冊《劍橋中國史》。作為學校辯論隊的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