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懷念香港流行歌?
當年的粵語流行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某個年代聽感覺是這樣,之后某個年代重新再聽,總能發現它新的意義。
大家經歷過疫情,都感覺到香港曾經有非常好的一面,想從粵語歌曲找回那種感覺。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李慕琰
2003年,SARS席卷香港,香港詞曲作家黃霑(右一)肺癌初愈,為了勉勵處于困境中的香港人,召集許多歌手舉辦了“獅子山下”演唱會。
近期,以香港流行音樂為主題的音樂節目《聲生不息》熱播,喚醒無數70—90后的青春。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年代,粵語金曲風靡亞洲。最近馮應謙和朋友們聊天,發現無論是當時尚未出生還是親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在重新發掘粵語歌的價值。
馮應謙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亞太研究所所長,也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他專長流行文化研究,尤其在華語流行音樂領域頗有建樹,出版過《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
他穿梭于內地與香港之間教學,發現自2010年以來,粵語流行歌在內地的傳播幾乎有一個空白期——他接觸的學生,大多沒有聽過粵語歌;而年長一輩的老師,記憶還停留在1990年代,對于現在的粵語歌了解不多。
從2000年以后,他幾乎每年都去北京參加音樂頒獎禮。據他觀察,最初那些年常有粵語歌獲獎或表演,2015年之后幾乎沒有了,“所以我覺得內地觀眾聽到粵語歌的機會很少”。
而在香港,面對韓流和歐美音樂的沖擊,本地音樂的價值也一度被忽視?!斑@段時間他們重新發現,原來咱們有非常好的寶藏,有一些藝術水平很高的音樂?!彼f。
不過,粵語歌從沒有在大眾視野里完全消失。盛產神曲的短視頻平臺里,近年來出現了眾多“假粵語歌”——內地音樂人創作的《野狼Disco》《大風吹》《不該用情》等網絡熱歌里,許多都有不按粵語聲調、咬字不太標準的“散裝粵語”。
音樂博主耳帝在微博里說起《千千闕歌》這樣的經典,“曾在卡拉OK里流傳,在喝五吆六的大排檔間流傳,在八九十年代內地對香港那座現代繁華都市的向往中流傳”。多年后他第一次去往香港,坐出租車路過高而密集的樓宇,望著人影晃動,車上突然響起《千千闕歌》,“想起這萬家燈火,每一戶人家在住進這高樓前,都難免有一部血淚史……這里面得有多少心酸奮斗、失敗成功、聚散離合、苦辣酸甜的人生故事”。
東方之珠的光輝與繁華,在幾代人的青春記憶里留下烙印,我們好奇,青少年時期聽的流行音樂,如何影響了中國人的情感結構,使得數十載后旋律再度奏響,情感又泛起漣漪。黃金時代的娛樂工業體系變遷后,如今的香港音樂又有怎樣的創作生態?
以下是南方周末記者與馮應謙的對話。
“有一種中國文化的根”
南方周末:《聲生不息》等節目稱呼香港流行音樂為“港樂”,過去我們慣常的用法是粵語歌或者廣東歌,“港樂”這種說法是否準確?
馮應謙:在學術界,究竟如何稱呼來自香港的流行音樂也有不同意見。我個人覺得,“港樂”理論上是比較準確,因為我們的確是指來自香港的流行音樂。不過,日常生活中,這個叫法十分奇怪,香港居民不會這樣叫香港流行音樂。上海是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源地,但我們不會說“上樂”或“滬樂”。我自己在著作中,討論具體歌曲時會用“粵語流行曲”,但如果是一般討論,我是寫“香港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校對:胡曉 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