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歷史小說,應該是一個夾心餅干” 馬伯庸談三國文學
每一件大事背后,一定有著非常扎實的情報基礎:官渡之戰,曹操是如何知道袁紹囤糧在烏巢?又是如何帶兵準確將其付之一炬?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圖為劇版《風起隴西》中陳恭(右,陳坤飾)與郭剛(左,董子健飾)對弈。在這部虛實相生的古裝諜戰劇中,陳恭既是郭剛的救命恩人,又是潛伏在他身邊的間諜。
“你就是個寫小說的,懂什么《風起隴西》?”電視劇《風起隴西》播出第二天,原著作者馬伯庸發了條微博分享自己的“追劇”感受,認為劇版拍出了他心目中肅殺、壓迫而略帶憂郁的諜戰氣質,他的粉絲卻在底下如此回復。
其實,這是化用互聯網世界的一個“?!?,源自漫畫《海賊王》粉絲對作者尾田榮一郎的一句戲言,意思是說粉絲對作品的了解已經遠遠超過了原作者,以此表達對作品的喜愛。
作為馬伯庸的長篇小說處女作,《風起隴西》不是其作品中最具有大眾知名度的,卻為他日后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曾在再版后記中寫道:“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風起隴西》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不過它是真正屬于我的開山之作?!?/p>
2005年,25歲的馬伯庸為了排遣在新西蘭留學時期的苦悶,以自己隨身翻看的《三國志》和幾部外國諜戰小說為靈感,故意用“翻譯體”完成了這部二十七萬字的小說。
故事情節完全是虛構的,馬伯庸覺得已經有太多以“三國”為題材的作品,卻幾乎沒有展現那個時代諜戰的作品??稍谀敲磸碗s的歷史局勢中,沒有間諜參與似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以蜀國二次北伐前期,蜀魏兩國間諜展開的斗爭為主線,寫出了一部在當時的他看來“非??帷钡男≌f。
在這部小說里,大眾熟悉的諸葛亮成了“三國”時期蜀國間諜網絡的操盤者,他不但通過間諜網為北伐籌謀,也用其對付政敵。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小說主角荀詡作為一個不能見光的間諜,只能出現在看不見的戰場,對歷史進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卻不被史書記載。
其實,小說里很多三國時代機構的名稱,比如靖安司、司聞曹、軍正司,以及繁瑣冗長的蜀漢行政程序,全部都是馬伯庸憑空想象出來的,風格與他后來相對嚴謹的小說并不算一致,他將其定義為“一部借用了三國歷史的架空小說”。以至于有人批評,如果將這部作品人物的姓名和地名完全替換掉,就是一部典型的蘇美間諜小說。馬伯庸說自己完全是故意的,單純覺得將兩樣完全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會有別樣的美感。甚至,他曾將這部小說定義為“一部二十七萬字的惡搞”。
馬伯庸的作品以想象力聞名,但他越發意識到歷史小說光靠信馬由韁的想象是不足夠的,正因為歷史與當代讀者的距離很遠,只有營造真實感,才能讓人信服小說里虛構的一切。
他開始反思起當年“游戲”的態度,在《風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