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偵探小說Ⅺ:偵探小說里的催眠術
編者按:
責任編輯:劉悠翔
偵探推理小說、影視劇與催眠術結緣已久,其中,電影《催眠大師》(2014)是今天的觀眾熟悉的作品。
催眠術與偵探小說之間一直存在著某種微妙的關系。一方面,不乏以催眠師為主角或以催眠術為核心要素的偵探小說及影視劇,從松岡圭祐著名的“催眠”系列,到陳正道導演的國產懸疑電影《催眠大師》,再到根據周浩暉同名小說改編、即將上線的網劇《邪惡催眠師》等,甚至電影《沉默的羔羊》中漢尼拔極為擅長使用的心理暗示,也可以算作廣義的催眠術。另一方面,一些偵探小說中出現催眠術會被指責為破壞了小說情節的公平性,比如寧航一在《1/14》中引入催眠師,就被一些讀者認為犯了偵探小說的大忌。其中的關鍵似乎不在于偵探小說中是否可以使用催眠術,而在于如何使用催眠術——是將其作為正邪雙方都可以掌握的某種特殊技能,借此展開劇情,還是催眠術只被一方所使用,為情節“填坑”,或者成為強行反轉情節的“金手指”。
催眠與斷案
民國偵探小說中,其實已經出現身兼催眠師、精神分析師的偵探形象,比如徐卓呆的《犯罪本能》。小說里男主角韋心泉因為一起車禍導致一些幻想的內容“用夸張的形式浮到意識中來”,進而堅持認為自己曾經殺過人。而最終治愈韋心泉的,則是心理醫生、“精神分析學大家”陳博士。小說里陳博士因勢利導,通過虛構一連串犯罪逃亡故事,在病患頭腦中制造出一系列驚險的幻象——闖進煙草公司、綁架經理、換上經理的衣服、逃過眾人的追捕,甚至先后駕駛汽車和飛機逃亡,而韋心泉在幻想中抵達虛構案件真相的同時就意味著醫生找到了他在現實中的真正病因,進而排解掉了韋心泉內心“宿著的思想”,最終治愈了病患。
這篇小說中雖并未明確提到陳博士所采用的治療方法是“催眠術”,但其介入患者精神世界、制造意識幻象顯然就是催眠手法之一種(起碼是一套相當復雜的心理暗示過程)。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徐卓呆的這篇偵探小說中,催眠術一類的手法完全是被作為一種科學的治療手法來使用的。
此外,通過徐卓呆的這篇小說,也可以看到偵探與精神分析師這兩種職業之間的相似性。正像齊澤克在《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一書中所指出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