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等教育史》翻譯有那么差嗎?地盤意識、上綱上線要不得
舊譯名并行、新的譯名取代舊的譯名,都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嚴復譯介的那些文言譯名,今天已經不大使用了,但你肯定不能說嚴復譯錯了,或者他是學海軍出身不配翻譯政治經濟學著作。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譯者發生了一些小瑕疵,但并未出現有悖于翻譯目的的錯誤。甚至,批評者自己還出現了幾處“以錯改錯”的錯誤。
什么才是好的翻譯批評?英語世界對翻譯批評的通常定義是“就翻譯作品諸多面向的研究、評估與解讀……與文學批評、翻譯理論緊密結合”。也就是說,“翻譯批評”這門學問兼具文學批評(literary criticism)與翻譯理論(translation theory)的特質,理應在這兩方面都做出成績,或者說至少符合這兩門學科的標準。
就以“《美國高等教育史》事件”而言,批評者的一些用詞與結論,并未是從文學批評或是翻譯理論出發。
比如“機翻痕跡嚴重”。如今這條“罪狀”似乎已經成為批評“翻譯質量問題”的慣常用語,但其實在現代翻譯理論里早已不能成立。國際翻譯界今天已經大體上接納了機器翻譯。目前國際上的主流態度有二:一是大膽擁抱機器翻譯,文稿會事先用機器過一遍再交給譯者,看看機器的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