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那段晦暗不清的歷史:尋找“慰安婦”三十年

為了讓侯冬娥徹底敞開心扉,張雙兵整整等待了10年。10年里,他每回進侯冬娥的門,都會帶上1毛4分的大槐樹煙,因為她喜歡抽上幾口。

張雙兵忽然想起,多少年前,一則報道把他稱為“中國好人”。想到這,他笑了笑,說,“中國好人”的說法還是算了吧?!艾F在搞得是,里里外外不知道怎么說?!?br />
如今,在蘇智良看來,“慰安婦”的走訪調查工作已經步入尾聲。眼下最主要的,是要整理已有的資料,同時盡力讓尚存于世的“慰安婦”晚年過得好一些。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何海寧

2018年9月19日,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人們在《祭憶》慰安婦照片墻前參觀。 (人民視覺/圖)

湖南的大山深處,中國“慰安婦”的調查研究工作又傳來了新進展。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于2022年5月30日稱,其工作人員在湖南新確認3位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幸存者,三人分別為101歲、95歲及91歲。日本侵華戰爭中,日軍進攻湖南時,她們均曾被日軍擄走,被迫淪為“慰安婦”。

這個陳列館,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是亞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舊址,此前也曾發布尋找“慰安婦”的最新動態。

三十年來,“慰安婦”制度及其受害者在華的歷史逐漸明朗。受害者逐步敞開心扉,社會漸漸不再誤讀,援助也在不斷增加。

然而,這只是調查研究工作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則是民間志愿者與學者艱難尋覓歷史的過往。除了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還有大學學者、鄉村教師、村民等,他們曾在尷尬的歷史環境下“搶救歷史”:缺少經費、中日關系起起伏伏、公眾乃至“慰安婦”子女也一度對調查研究充滿誤解。

如今,時間又成為大敵。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登記在冊的中國大陸“慰安婦”只剩下13人,她們也已垂垂老矣。而民間調查員同樣漸漸老去。一聲聲嘆息中,是他們似了未了的身前事:一份份調查資料、一次次“討公道”斗爭的失利,與一場又一場的葬禮。

尾聲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的最新發布,披露了半個多世紀前的湖南大山里,一樁樁“慰安婦”慘劇。

1939年,方奶奶只有18歲,家里就遭了日本兵的搶劫。她被日軍擄走,小叔子也被刺死。8天后,當她回到家時,她那尚未滿月的孩子被餓死,她也失去了生育能力。

1941年,14歲的歐奶奶因耳聾未能及時逃走。因日軍暴行,她喪失了生育能力,也不得不改嫁去外地,躲避周圍人的風言風語。

1944年,13歲的沈奶奶趕著牛,在逃跑途中遭遇日本兵,連人帶牛均被擄走,直到日軍敗退才被解救出來,終身未嫁。

被日軍折磨、不能生育、被拋棄、被歧視、終生受難……類似的經歷,調查員與研究者們都聽得太多。幾十年前,他們都曾有雄心,要在全國各地把這段晦暗不明的歷史一點點從縫隙中搶救出來。后來,他們做到了一部分,并將其整理為論文、書籍,乃至對日訴訟的證據與資料。

如今,在從事“慰安婦”問題研究近30年的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蘇智良看來,慰安婦的走訪調查工作已經步入尾聲。原因很簡單,“慰安婦”終歸要隨著時間而凋零。

他亦是利濟巷陳列館的首任館長。據其介紹,他的團隊走訪調查了三百多位“慰安婦”老人。

“戰爭過去很多年了。1945年,當時的小女孩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蓁蓁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