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子化50年:什么在影響生育意愿

育齡婦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內生育率,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口群體的生育水平。然而,生育意愿像是探測器,生育率并非社會問題的根源,而是社會問題的綜合體現與結果?;蛟S,這些年日本政府應對少子化政策的實際效果可以佐證這一點——盤根錯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影響著育齡婦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內生育率,深遠影響著一個人口群體的生育水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1年4月25日,人們走過日本東京淺草寺附近關閉的店鋪  圖/新華社

從少子化到超少子化

少子化,這個日本在面對本國人口新形勢時創造的新詞,近幾年越來越為中國社會所熟悉。也因地緣文化的親近,人口轉變的總體模式都面臨相似的老齡化以及生育率下降的過程,日本的人口問題值得我們反復觀察與思考。

少子化即生育率下降、幼年人口不斷減少的現象。1974年,日本第二次嬰兒潮結束后,長期少子化正式開始。接下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日本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并且從總和生育率來看,日本從少子化到嚴重少子化再到超少子化階段僅用了 3 年和 15 年的時間(全龍杰《日本少子化問題研究》)。

2022年6月,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數據:2021年日本全國出生人數為81.16萬人,達到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2021年的死亡人數為143.98萬人,這意味著總人口減少62.82萬人,也是日本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自然下降。這一數據也許不令人驚訝,從2010年開始,日本的總人口數已連續10年出現絕對數量的下降。

放眼全球,目前除了非洲仍保持著較高的總和生育率之外,其他大洲的總和生育率都較低。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全球生育水平一直呈下降趨勢,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19》顯示,全球平均總和生育率在1960-1965 年間曾高達 5.02,此后一路下降,到2015-2020 年間已跌至 2.49。就地區而言,東亞的生育水平下降得最為劇烈。1970年之前,始終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東亞生育率在過去半個世紀里下降70%以上,成為世界上總和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

其中最早出現生育水平下降的就是日本。如何擺脫低“生育率陷阱”、應對少子化,已成為日本政府、學界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個普遍的結論是,晚婚與不婚、晚育和不育是導致日本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在日本,非婚生育比例極低,絕大多數生育行為都發生在婚內,而在傳統的婚育倫理觀念中,生育權屬于身份權的范疇,必須基于婚姻這一行為才能獲得,失去婚姻大背景的生育是被社會輿論所唾棄和歧視的(陳佳鞠《20世紀以來國際生育水平變遷歷程及影響機制分析)。因此婚姻狀況的變化對日本的少子化有著直接的影響。

從戰后到現在的長期數據顯示,日本呈現出明顯的晚婚化與非婚化趨勢。從1975年至2018年,日本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4.7歲上升至29.4歲,男性則從27.0歲上升至31.1歲。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日本的終身未婚率在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蓁蓁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