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源頭在哪?專家“破譯”廣東史前考古地圖
今年4月,云浮郁南磨刀山遺址躋身“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2012—2022)”名單之首。
磨刀山遺址獲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廣東地區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遺存,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嶺南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60萬至80萬年。
近年來,隨著田野考古及研究工作推進,南江(今羅定江)流域遠古時代至青銅時代考古遺址群脈絡不斷清晰。
南江流域孕育了嶺南文化之根?最早的廣東人如何生活?帶著這些追問,南方+記者近日專訪了項目考古領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鎖強等學者,揭開這一嶺南文化源頭的“神秘面紗”。
南江流域考古地圖。
嶺南遠古人類生活圖景“浮出水面”
過去10年間,劉鎖強前后3次帶領考古隊來到磨刀山附近,沿南江(今羅定江)兩岸展開“篩網式”調查。一根打蛇棍,竹杖芒鞋輕勝馬,隊員們穿梭在罕無人跡的群山荒野間。
截至去年底,考古隊在南江流域發現的舊石器地點(遺址)數量已從當初的60多處,增加到100多處,它們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郁南縣河口鎮、大灣鎮約20平方公里范圍內。
南江流域舊石器地點群出土的石器。
“密集程度在華南與東南亞地區都較為罕見,清楚地反映出古人類在該地區棲居形態。”劉鎖強說。
2013年初,帶著尋找“最早廣東人”的追問,考古隊發現了磨刀山遺址。
云浮郁南磨刀山遺址。
“此前,廣東周邊的廣西、湖南等地都發現了數十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廣東卻一直‘空白’。廣東位于華南與東南亞連接地帶,就遠古人類遷徙與文化傳播的路線而言,磨刀山舊石器遺址的發現意義十分重大。”劉鎖強說。
近10年來,考古專家通過綜合研究,展開對磨刀山遺址石器加工技術、古人類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探析,發現“磨刀山人”在打制石器時已形成比較規范的加工程序:首先是初步整形,打薄石器后,修理出近似三角形、水滴形等形狀;再對刃部邊緣進行加工,修理出適用的刃部,再對把手等部位進行修整。
磨刀山遺址出土石器。
“這些研究說明,數十萬年前嶺南遠古先民在加工石器前,首先對材料會有選擇,然后根據腦子里的預先規劃、既定步驟和程序去進行石器加工?!眲㈡i強說,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智慧和能力可能超乎我們的想象。
“拼接”嶺南早期歷史考古地圖
磨刀山遺址的發現,串聯起南江流域附近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讓嶺南文明早期發展脈絡有了可見輪廓。
“嶺南的史前文化缺乏文獻記載,追溯‘老廣’先祖歷史,復原這段社會歷程,要靠考古發掘獲取地下文物資料去‘破解’?!眲㈡i強說。
云浮羅定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大遠在數十年時間里,見證了諸多重要考古發現在南江流域的“問世”。
陳大遠回憶說,1983年的幾個重大發現震驚了廣東考古界,考古專家們在羅定市羅平鎮橫垌村背夫山發現了戰國墓葬,出土了人首柱形器、鼎、鑒等精美青銅器。在羅定羅鏡鎮鶴咀山發現一處南朝墓葬,出土了帶有西亞和中亞風格紋飾的瓷器和金手鐲……
羅定背夫山戰國墓出土的蟠虺紋雙獸耳青銅鑒。
1983年至1984年,考古專家又在附近發現了飯甑山巖、下山洞遺址等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下山洞遺址發現了距今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智人橈骨和猩猩等遠古動物化石;飯甑山巖遺址發現了石器、木炭和遠古動物骨骼化石等……
在多位專家努力下,一幅南江流域及周邊的廣東史前考古地圖“浮出水面”。
上世紀90年代初,肇慶封開舊石器時代時期的垌中巖遺址,發現了一顆早期智人牙齒化石,大約距今十四五萬年前。更早時候在封開發現的黃巖洞遺址,出土有兩件人頭顱骨化石。
云浮蟠龍洞發現了兩顆早期智人牙齒,和韶關“馬壩人”幾乎同時期。
云浮蟠龍洞發現的遠古智人牙齒化石。
羅定南邊陽春的獨石仔遺址,出土了豐富的石器、骨角器等,是華南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典型遺址。
在新石器時代階段,郁南羅順鎮花果山出土石矛、石環、石鏟、石斧等石器,頗具藝術性。
南江流域發現的大石鏟。
近年來,在云浮郁南縣平臺鎮背嶺遺址、南廣鐵路附近的古勉遺址等,考古工作者也陸續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存。
古勉遺址出土的石錛。
一江之隔的封開有烏騷嶺墓地等新石器時代墓葬群的發現,祿美村對面山還曾出土有著良渚文化風格的高等級禮器——玉琮。
“目前為止,廣東其他區域還沒有像南江流域及周邊這樣,有延續時間這么長、內涵這么豐富、數量這么龐大的早期文化遺址群。”劉鎖強認為,南江流域一系列舊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諸多考古遺址,“拼接”出一幅相對完整的嶺南上古歷史圖卷。
對“嶺南文明之根”的追問
磨刀山遺址發現后,北京大學環境考古學專家夏正楷等考古學者提出,南江是廣東文化母親河的概念,孕育了嶺南文化的“根”。
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提出,南江流域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南江的獨特文化是珠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云浮本地學者陳大遠看來,西江如同嶺南文化的血管,南江則是孕育嶺南文化的臍帶。要追溯嶺南與嶺北楚地乃至中原地區經濟文化溝通的歷史,也可以在南江流域找尋到蛛絲馬跡。
“散落在南江流域諸多考古遺跡尤其是羅定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器等,在器型、紋飾等方面帶有鮮明的楚文化特色,印證著嶺南百越與楚地及中原文化交融的早期狀況。”陳大遠說。
“泣向紋身國,悲看鑿齒氓?!碧拼沃畣枴度霝{州江》曾留下這樣一句詩。云浮本地文化學者宋德云據此猜想,南江流域古時曾生存著紋身族、鑿齒族等百越族人。他們如何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向與中原文化交融的進程邁進?
此外,羅定鶴咀山南朝墓葬出土的中亞、西亞“舶來品”風格器物,是否證明南江流域是古代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一系列問題仍等待印證。
南朝墓葬出土的四獸金手鐲。
“對南江流域延綿幾十萬年歷史長畫卷的復原,可能還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下一步,計劃對磨刀山遺址及周邊舊石器地點展開更深入的考古工作?!眲㈡i強說。
“歷史像河流一樣奔流不息,考古學者提取的僅僅是長河中的某一片段,我們需要更多考古材料的發現和綜合性研究,才能最終向公眾講好嶺南文化源頭的故事?!眲㈡i強說。
對話
劉鎖強(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破解對“磨刀山人”的追問
01
·談考古學意義
磨刀山遺址具有區域性的國際意義
南方日報:磨刀山遺址發現已將近10年,對其發現意義有怎樣新認知?
劉鎖強:去年四川的稻城皮洛遺址出土了比較精美的兩面加工技術打制的手斧,并且有比較典型的阿舍利石器組合,徹底否定了西方學者“莫維斯線”的假說。
上世紀40年代,哈佛大學考古學家哈勒姆·莫維斯沿印度半島北部到歐洲東側呈西北東南人為劃出一條文化界線“莫維斯線”,將整個歐亞非大陸劃分成東、西方兩個文化圈,甚至以手斧這種阿舍利工藝典型石器的有無來判斷文化的優劣??梢哉f,皮洛遺址的發現,徹底終結了東亞有沒有阿舍利技術體系的爭議,擦掉了所謂的“莫維斯線”。
四川皮洛遺址出土的阿舍利手斧組合石器。
皮洛遺址所在的青藏高原東緣位于東亞與南亞次大陸的連接地帶,而磨刀山遺址所在的嶺南地區位于東亞大陸跟東南亞的中間通道,雖然兩者年代一晚一早,但所發現的石器遺存都體現出區域史前文化交流的背景,就遠古人類遷徙與文化傳播的路線而言,這兩個遺址同樣都具有區域性的國際意義。
02
·談文化意義
南江流域見證南粵人類歷程的“童年”
南方日報:你如何看待南江流域是嶺南文化源頭的說法?
劉鎖強:從60萬—80萬年前的遠古時代到青銅時代,南江流域都有重要考古發現,在廣東其他區域還沒有像南江流域及周邊這樣,有延續時間這么長、內涵這么豐富、數量這么龐大的早期文化遺址群。我們在南江流域調查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點多達100余處,年代由舊石器時代早期延續到舊石器時代晚期,這個遠古歷史長卷見證了南粵大地人類歷程的“童年”。就這一點來說,南江流域孕育了文化意義上最早的“廣東”。我們追問嶺南文脈的“根”在哪?目前來看,就在南江流域。
南江流域考古調查現場
到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英德青塘、封開黃巖洞以及陽春獨石仔等遺址的文化遺存更為豐富,說明距今2萬年前后,史前廣東的文化中心才開始從南江流域向周邊轉移。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