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一場流動的視覺盛宴
一百多年前,浮世繪從日本流向歐洲,后來又從歐洲流回日本;一個多世紀之后,我們有幸在浮世繪的故鄉以一種流動影像的形式去靠近它、欣賞它。如此想來,浮世繪不僅描繪的是十里燈火中的浮生一夢,其本身不就是歷史長河中一場流動的視覺盛宴嗎?
責任編輯:楊嘉敏
這是我第一次去角川武藏野博物館,為了看一場從巴黎漂洋過海而來的浮世繪展。從東京站上車,中途換乘JR武藏野線,約一個小時就能抵達東所澤站。出站后,步行十分鐘左右,便能看到一塊不規則的“巨石”破土而出。這就是被日本知名建筑師隈研吾稱為自己“石建筑巔峰之作”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
整座博物館的外墻由約兩萬枚黑底白色波點的花崗巖石片組成一個61面體。這些花崗巖產自中國山東,總重達1200噸。每一枚石片都經由工匠手工打磨,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一種波光粼粼的流動感。日本人自古就有巨石崇拜的文化情結,神道教更是將巨石等自然物體當作神明寄宿人間時的“神體”,位于和歌山縣熊野古道上的神倉神社所供奉的神體便是一塊名為琴引巖的巨石。而角川武藏野博物館旁邊剛好也有一座由隈研吾親自操刀設計的神社。日本現行年號“令和”的提案者、日本文學研究家中西進將其命名為“武藏野坐令和神社”。雖然這座神社供奉的是掌管文藝諸事的“言靈大神”而非巨石,但這種神社加巨石建筑的組合形式,已足以體現出隈研吾本人對巨石信仰的一種理解與認可。
武藏野坐令和神社
經過神社,一路走向角川武藏野博物館的正門入口。門旁站著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對來客進行非接觸式測溫。只有體溫正常且佩戴了口罩的人(嬰幼兒除外)才能進入館內。雖然不少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都曾因疫情原因自主實行過臨時閉館,不過,自2022年以來,各種展覽活動都有了復蘇的跡象。盡管有些活動需要提前進行網上預約或限定入場人數,但不難看出生活已經逐漸在恢復。
穿過大門后,我身處這座博物館的第二層。為了預防新冠病毒,服務臺前基本上都會懸掛一道用來阻擋飛沫的塑料簾子,但這里的服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