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單周開出132張罰單:內控合規仍是重點,涉房貸款問題突出

結合銀保機構“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筑牢內控合規“防火墻”,把內控合規擺在2022年銀保機構各項工作更加重要的地位。

持續保持對違法違規行為嚴處罰、嚴問責的高壓態勢。

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領域的內控合規建設,強化地方政府性融資平臺監管和金融消費者信息保護。

責任編輯:謝艷霞

銀保監管有什么新風向?哪些機構頻頻吃罰單?哪些個人被禁入行業?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分析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在2022年5月最后一周(5.23-5.31)的行政處罰信息發現,包括42家銀行機構和25家保險機構在內的71家金融機構和109名從業人員被行政處罰,更有6名金融從業人員被終身禁業。

(李鶴鳴/圖)

在被處罰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地方中小金融機構上榜數量最多,而貸款業務存在問題最為普遍。保險行業則是老問題頻發。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據此認為,銀保行業內控依然是監管高度關注的領域,銀保機構應切實強化內控制度。

銀行:工商銀行被罰金額最高 中小銀行上榜數量最多

本報告期內,銀保監系統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共開出87張罰單,對 42家商業銀行及80名銀行從業人員予以行政處罰,累計罰款2890萬元,工商銀行、寧波銀行和民生銀行成為報告期內受罰金額最高的三家銀行機構。

(李鶴鳴/圖)

分機構類型看,3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地方分支機構被開出7張罰單。其中,中國銀行本溪分行因“案件風險信息遲報、貸款‘三查’未盡職、內控制度執行不到位”,被本溪銀保監分局連開3張罰單,累計罰款90萬元人民幣。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各收到2張罰單,其中工商銀行荊門分行因“信貸管理嚴重失職”,被荊門銀保監分局予以罰款610萬元的行政處罰,是本報告期內收到單筆罰款金額最高的機構。

4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共被開出6張罰單,涉及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其中受罰金額最大的為民生銀行,該行合肥分行因“個人經營性貸款貸后管理不到位、發放并購貸款不審慎、違規發放貸款、超項目進度發放貸款”等違法違規行為,被安徽銀保監局罰款130萬元。

地方中小銀行機構上榜數量最多。報告期內,31家地方中小銀行機構接到行政罰單,占受罰機構總數的74%,其中農商銀行13家,村鎮銀行9家,農信社5家,城商行4家。寧波銀行因“非標投資業務管理不審慎、理財業務管理不規范、主承銷債券管控不到位、違規辦理衍生產品交易業務、信用證議付資金用于購買本行理財、違規辦理委托貸款業務、非銀融資業務開展不規范、內控管理不到位、數據治理存在欠缺”等9項問題,被寧波銀保監局罰款290萬元,高居中小銀行機構受罰金額之首。

保險:擅改保險費率和保險責任   

報告期內,銀保監系統對保險業金融機構共開出40張罰單,對25家保險機構及27人次保險從業人員予以行政處罰,累計罰款414.5萬元,分別占到銀保監系統同期罰單總數、受罰機構總數、受罰人員總數和罰款金額的30%、35%、25%和12%。

從涉案機構看,大型保險公司問題較多且受罰也更為嚴重。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四家“中字頭”保險巨頭地方分支機構(含工作人員)分別收到10單、6單、5單和3單處罰,合計占報告期內保險罰單總數的60%。

其中,中國人壽內控合規問題較多,旗下位于河北、遼寧、江西等3個省份的8家分支機構因“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費率,未經批準變更營業場所,委托未持有該機構發放的執業證書的人員從事保險銷售,未如實記錄保險業務事項,管理不善導致許可證遺失”等問題,被罰合計超過85.9萬元,是報告期內受罰次數和金額最高保險機構。新華人壽則因“通過批單批注更改保險責任,短期健康險產品費率浮動范圍超過基準費率30%”等問題,被河北銀保監局處以80萬元的罰款。這也是報告期內監管機構對險企單筆罰金之最。

涉案個人:109人領罰單 6人遭終身禁業

報告期內,有80名銀行從業人員、27名保險從業人員和2名汽車金融公司負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處罰,其中12人受到禁業處罰。原光大銀行包頭分行宋力、張毅強,原工商銀行荊門分行肖勇,原甘肅平涼農商銀行馮小麗、馬亞琴,原中國人保壽險公司南陽中心支公司陶中渠等6人更被終身禁業。

(李鶴鳴/圖)

報告期內,109名受罰個人中有48人收到3000元至10萬元不等的罰款,銀行從業人員人均罰款6.3萬元,保險從業人員人均罰款2.8萬元。

其中,貴州福泉農商銀行成為本報告期受罰個人最多、金額最大的金融機構。該行黃培剛、余騰蛟因“對發放貸款償還票據墊款行為負管理責任”,劉維俊因“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企業用于繳納土地出讓金、信貸資金挪用入房地產企業行為負管理責任”,分別被貴州黔南銀保監分局罰款10萬元;該行陳國江還因“對互持同業存單,資金空轉行為負領導責任”被罰款8萬元。

保險機構方面,大家財產保險寧波分公司因“業務數據不真實、未按規定聘任個人代理人、個人代理人后續管理嚴重缺位”被寧波銀保監局處以警告并罰款42萬元,該公司管星作為直接責任人,領到個人罰金9萬元,為保險從業人員個人罰金之最。

(李鶴鳴/圖)

不過使用率最高的處罰手段仍然是行政警告,報告期內82名個人被警告,占比達到3/4。

監管風向:銀行涉貸問題普遍 內控不力是銀保業通病

從銀行機構涉案問題看,除信用卡和國際業務外,報告期內被處罰的銀行機構及從業人員涉及的問題遍及銀行業存、貸、匯等各項基本業務大類,其中貸款類業務存在問題最為普遍。87張罰單中,涉及貸款業務的多達59張,占比高達68%。其中較為頻繁被提及的問題包括:涉“房”類貸款(17次),貸款“三查”(12次),貸后管理(12次),貸款發放(10次),貸款挪用(7次)等。

從保險機構涉案問題看,此次處罰共涉及10大類問題,分別為:虛假記載或編制虛假資料(8次),內控管理不嚴格(7次),向客戶提供合同外利益(5次),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費率(4次),客戶信息不真實(3次),擅自變更營業場所(3次),無執業證書從事保險銷售或代理(3次),代理人管理嚴重缺位(唆使代理人違背誠信義務)(3次),許可證遺失或損壞(3次),與銀行業務及產品片面對比(1次)。

內控不力則是銀保機構的通病。報告期內,銀行機構因內控相關問題開出的罰單達到27張,保險機構也有16張。在監管機構的公告中,既有內控管理不嚴格、內控制度執行不到位、內控管理失效等直接定性的描述,也有諸如員工管理不到位、未經資格核準或無執業證書、許可證遺失或損壞、信息報送不真實等多個具體的內控問題。

(大數據分析顯示,貸款類業務存在問題最為普遍。)

建議:監管機構保持高壓態勢 銀保機構高度重視內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分析認為,本期被處罰的金融機構暴露出的很多問題具有普遍性,而其中一些問題的出現由來已久。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止金融亂象滋生?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員建議:監管機構要繼續保持對違法違規行為嚴處罰、嚴問責的高壓態勢,銀保行業必須高度重視內控工作,不斷完善內控制度建設,切實強化內控管理。

一是結合銀行保險業“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活動,筑牢內控合規“防火墻”,把內控合規擺在2022年銀保機構各項工作更加重要的地位。按照銀保監會的工作部署,2022年金融機構要做實貸款“三查”,強化內控合規管理,防止信貸資金變相流入資本市場和政府融資平臺等宏觀政策調控領域。

二是對較為普遍、突出的違法違規行為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本報告期銀行機構貸款領域問題普遍,尤其是涉及房地產的貸款問題較為突出;保險業暴露出的10大問題則是“老生常談”的頑瘴痼疾。建議監管機構能夠進一步梳理典型問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持續保持對違法違規行為嚴處罰、嚴問責的高壓態勢。

三是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領域的內控合規建設,強化地方政府性融資平臺監管和金融消費者信息保護。報告期內,中國華融資產內蒙古分公司因“通過借新還舊方式掩蓋項目風險”和“違規提供政府性融資”,被內蒙古銀保監局分別處以30萬元和40萬元的罰款。福瑞德汽車金融有限公司因“汽車附加產品融資業務貸款發放不審慎”和“客戶信息保護存在漏洞”,被安徽銀保監分局罰款50萬元,該公司兩名責任人被警告。

我們注意到,2022年銀保監會已啟動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整治,旨在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對個人信息使用的規范性,保護消費者信息安全權。此舉能否有效遏制個人信息泄露,改善金融領域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安全性,新金融研究中心將持續關注。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