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屏幕,他們走出“現代孤島”
這一間屋子里,同時裝下了靜謐與喧囂——白天是靜默的咖啡館,夜里是躁動的音樂廳。它就像是社會環境的一個小小縮影。沒有所謂的“闖入者”,因為我們正置身事內。
“聽障朋友就和這些磁帶一樣,他們常常把自己藏在隱蔽的角落。一開始你可能對他們不了解甚至是很陌生,但是只要你愿意用一點點好奇接近,再用一點點耐心傾聽,便會發現他們的有趣與可愛?!?/span>
北京花園前巷乙8號的一家咖啡館里,氣氛似乎有點過于靜謐。當你點好咖啡并掃碼支付時,老板和店員全程并不作答,只微笑點頭示意你入座。不明就里的你沒有再問起什么,心想這大概是“靜默咖啡館”的特色吧。
坐在位置上,你注意到屋子里的一角擠滿了音箱和磁帶,五條人、刺猬樂隊、飛去來.....新進來的顧客和老板用手勢比劃打著你聽不懂的“秘語”,你突然緩過神來,驚覺自己和音樂磁帶似乎是像一種“闖入者”的角色。健聽人士和聽障人士之間,正橫亙著一道“無形的墻”。
在中國,有近3000萬聽障人士,他們的生活如同默片。法國默劇大師菲利普·比佐曾提及,“在默劇中,不需要語言,你也能跟隨我去觸碰相同的情感,理解與我想表達的相同詞匯?!?/span>
但生活始終不是藝術,現實中靜默的溝通時常難以準確傳達信息,沖突與摩擦也充斥在聽障人群的生活日常中。
手語律師唐帥正在使用手語為聽障人士進行普法直播(圖源:新華社)
說不出的困境
“為什么叫住你還走!”“為什么突然拽我衣服!”
想起多年前的這場爭執,于佳的眉頭微微皺起,打手語時一邊無奈地嘆氣。
由于先天性失聰,再加上沒有及時接受系統的語言訓練,于佳的聽、說能力都不是很強。有一次,她前往超市購物,不小心從“出口”走了進去。
根據路人的回憶,保安當時立馬大聲喝止,但于佳不予理會,且頭也不回地沖了進去。情急之下,保安伸手去拽住了于佳的衣服,兩人隨即發生爭執。
可對于當時既不知道自己走錯了,更聽不到保安提醒的于佳來說,當有人突然伸手拽自己時,她只感覺到害怕和憤怒。在此過程中,于佳也想過解釋,但她聽不見提問,也答不上來。
“路人只看到她‘哦哦啊啊’,又在指手畫腳,覺得是不尊重人,他們不知道她是聽不見。大家不了解我們聾人的情況,就鬧出了一場誤會?!庇诩训恼煞蛘f。
因為那堵“無形的墻”,這樣的誤會時有發生。
在工作中,為了確保信息的準確同步,于佳和同事、領導溝通時會采取“以郵箱為準”的形式。但一次溝通中出了問題,他人沒有及時以郵件通知于佳。領導發現問題后,狠狠批評了于佳。
后來,于佳又檢查了一遍,發現郵箱確實沒有收到通知。她拿著郵箱和領導解釋,不是她的疏忽,而是中間溝通環節漏了一封郵件?!邦I導發現,是因為口頭表述把我忽略了,給我道了歉?!?/span>
“但是,心里還是會不舒服?!庇诩延檬终Z比劃道。
除了溝通不暢帶來的許多誤會,生活中他們還面臨著大眾對其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
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秘書長楊驊提到,聽障人士的需求容易被“弱化”,例如“可以通過文字信息進行交流”“通過畫面就能了解視頻內容”......讓大眾誤以為聽障人士的信息獲取全都能通過其他感官功能替代補償。
在不少人的想象中,不能聽說,那就讀寫,溝通不過換了一種方式。但實際上,聽障人士與健聽人的交流往往通過讀唇、觀察表情、互發消息來輔助溝通,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公澤忠曾表示,“這樣的溝通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同時還會造成一些理解上的障礙?!?/span>
為了解公澤忠所提到的這種障礙,vivo信息無障礙團隊研發成員應娟在這兩年里多次去到聽障人士家中,每次都進行幾小時的訪談。一天訪談結束后,她感受到巨大的孤獨感將其包圍?!捌饺绽餃匚娜逖诺哪惺?,在急于表達時只能干著急,發出一些聲音,卻說不出話來”,這是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
被拒絕的夢想
“別的媽媽聽得見,就她聽不見?!痹?,兒子一句無意的話傷透了于佳的心。
4歲多正是調皮的時候,每當于佳去教導兒子時,看不懂手語的孩子總是毫無耐心,于佳因此發過不少的脾氣,卻對自己的聽說障礙無可奈何。
大家說,等孩子長大點就好了,會慢慢明白很多事情。
可是,為何當聽障人士步入社會,還是會遇到那些不公?那些人,不都已經長大了嗎?社會,真的長大了嗎?
“和聽障人士溝通起來更難,很多企業都不愿意找他們,覺得有些事說不清楚?!痹新犝先耸亢蛻暝V苦道,哪怕一樣的崗位,聽障人士的工資要比健聽人更低一些。
很多時候,聽障人士甚至連面試機會都不能擁有。
“我覺得這不公平,特別憋屈?!绷悍迹ɑo奈地表示,因為不可抗力的聽力障礙,哪怕自己做再多努力,也達不到健聽人的水平。
成為設計師,是梁芳心中的夢。父母不同意,就用努力去說服;上課聽不見聲音,就回去多花時間看速記整理;和導師不能電話溝通,就多多打字交流。一路上,盡管有難題,但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梁芳意識到自己在設計領域頗有天賦,對于面試工作也更多了幾分信心。只是沒想到,在應聘這一關,卻連著好幾次敗下陣來。
“曾經有許多次,我收到電話后用短信回復對方‘對不起,我聽不到’。過了幾分鐘,就收到對方發過來的消息,表示不招收聽障職員,之后也就再無回音了?!?/span>
“我投過很多簡歷,大部分公司知道我是聾人后就直接拒絕了?!蓖跗G(化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哪怕進入面試,最終也是“見光死”?!伴_始的時候,在線上談得特別好,結果到了真正面試,氣氛特別尷尬?!?/span>
當被問到“是否爭取過”,梁芳的回答是:不想浪費時間去解釋。她希望,對方是真正看重她的能力,真正了解聽障人士也能做好設計,真正去接受她的聽力障礙,這樣才是值得的。
時至今日,梁芳還沒成為一名設計師。她只好一邊在家帶孩子,一邊抽空接兼職工作,做一些和設計相關的事情?!安还茉鯓?,我的夢想沒有變,我還在朝著夢想走去?!?/span>
她不想停下學習,“要開闊眼界,提升自己?!痹诹悍夹闹?,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如果原地踏步,就和時代就脫節了,怕被社會淘汰。
盡管最終順利找到工作,但王艷依舊感覺工作處處受限?!懊看伍_會時我只能聽懂其中20%-30%的意思,想說的話也無法表達?!睍h結束后,王艷的主管會向她復述會議重點,“這讓我的能力受到了很大限制?!?/span>
王艷覺得,因為聽力問題,自己在工作上很難有進一步發展空間了。
聽障帶來的坎兒,似乎無窮無盡,一道道擋在王艷和梁芳的追夢路上。
無差別的夢
“除了聽,聾人們什么都能做?!边@是美國加勞德特大學首位聾人校長金·喬丹的名言,也是對新時代殘障觀的詮釋。
只不過,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求職學習等場景中,“溝通困難始終是制約聾人發展的極大障礙?!惫珴芍姨岬?,聽障群體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種種壓制行為,如語言和文化上的誤解和偏見、信息無障礙設施不全面等,達成了一致的權益訴求。
真正構建一個溝通順暢、高效率的社會環境,既是聽障人群心目中的夢想,也是vivo的一個重要的科技理想。
為此,vivo聯合聽基會發起的“聲聲有息”公益計劃,從聽障人士的真實需求出發,通過信息無障礙技術迭代,以及公益幫扶項目等方式,讓聽障人士的生活品質得以提升。
“聲聲有息”公益計劃發布會現場
“技術本身不是為了單純地去挑戰難度,更多還是服務于人?!睉瓯硎?,關于聽覺無障礙功能,有些科技企業比vivo要布局得更早一些,但“vivo無障礙團隊沒有去對比,更沒有模仿”,循著“用戶導向”的研發思路,vivo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如今,vivo無障礙團隊已推出并升級聲音識別、AI字幕、vivo聽說、無障礙通話等新功能,幫助聽障用戶“聽得懂,說得清”。
曾經,收快遞對于聽障人士一度是個不小的挑戰,“多數時候還沒來得及回消息,對方就已經掛斷了電話?!爆F在則可以通過無障礙通話功能對電話進行快速反應,“對于經常收發快遞的人來說,方便了太多?!庇诩押屯跗G對這個功能頗為鐘愛。
梁芳還記得,第一次使用“vivo聽說”功能時,自己不好意思找父母,決定先和孩子測試下,兩人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巴迌阂恢睒?,我就很開心。爸媽也說很方便,他們和我的交流也更加頻繁?!?/span>
回想起當時的場景,梁芳不禁模仿起孩子的舉動來,開心地晃起腦袋,手語的比劃速度也明顯快了起來。
新功能的推出,并非vivo無障礙團隊研發的終點,恰恰相反是個起點。這半年內,應娟和同事依舊時不時走進聽障用戶家中,希望能夠了解到聽障用戶的真實使用情況,不斷完善vivo的聽覺無障礙功能?!拔覀兘鉀Q了聽障用戶最急迫的需求,但他們還有許多延展的需求?!?/span>
應娟說,vivo無障礙團隊的規劃并非只是一兩年,而是希望長期做下去。她和團隊成員想做好、做細每一個功能,“一個不起眼的功能更新,可能就會帶來百倍十倍的便捷?!?/span>
“希望vivo聽說的翻譯內容能保存”、“希望能在復雜場景下,區分多人語音識別”、“希望無障礙通話能用在微信上”……在每一份用戶問卷上,vivo無障礙團隊都記下了聽障用戶反饋的建議。
“當我看到,我們根據聽障人士的生活需求研發出的功能,又回歸到他們的生活中帶來切實便利,那一刻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值了?!睉耆缡钦f。
6月15日,vivo聽覺無障礙功能再次進行了升級。目前,vivo聽說通用版可在vivo官網進行下載使用。此外,vivo即將成為首家將無障礙通話功能應用到微信通話中的手機廠商。
“用戶目前反饋都比較好,我們也會做更多提升。只不過,的確有些客觀的差別難以100%抹平。有些局面的改變,是單靠科技沒辦法做到的?!睉晏岬?,盡管目前的聽覺無障礙功能基本覆蓋多種溝通場景,但有工具之余,也需要社會的寬容與耐心。
▲“聲音識別”功能
除了科技的人文溫度,聽障人士希望如何與健聽人交流?
靜默咖啡館的創始人張龍表示,“大多數聽障人士能看得懂唇語,首先要了解他們的情況,盡量放慢語速,或者筆紙溝通,然后咨詢他們的需求?!?/span>
“障礙人士都會有一點玻璃心,尤其是聽障人士,會通過表情會感覺到對方的不耐煩?!绷悍继寡?,“希望普通人在與聾人溝通的時候,不要露出不耐心、很反感的表情,我們的視覺捕捉能力特別的強,對表情比較敏感?!?/span>
“希望不僅是聽到對方說什么,自己也可以更好地表達?!睂τ谖磥?,大家有著幾乎相同的期望?!耙鞘终Z能夠轉換語音那就更好了!”張龍甚至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從跨越偏見與誤解,到減少交流溝通的障礙,vivo正為公眾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跨越那座“無形的墻”。聽障人士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工具,還更需要溝通中多一分的耐心,多一分鐘的等待。而應娟與vivo無障礙團隊的研發同事們,正在以不斷地耐力接近理想,去觸摸“無差別的夢”。
結語
花園前巷乙8號的靜默咖啡館并沒有“闖入者”。
白天,聾人和聽人,品著張龍制作的咖啡,分享同一個靜謐空間。夜晚,張龍的朋友大衛會在隨身聽放入一盤音樂磁帶,甚至開啟一場樂隊演奏,而捧場的聾人朋友們則會在表演結束后熱情鼓掌。
在大衛眼里,“聾人朋友就和這些磁帶一樣,他們常常把自己藏在隱蔽的角落。你一開始對他們不了解甚至是很陌生,但是只要當你愿意用一點點好奇接近,再用一點點耐心傾聽,便會發現他們的有趣和可愛?!?/span>
張龍正有一個新的計劃,他準備和大衛一起組織幾場默劇、觀影會、讀書會活動,邀請聽人和聾人朋友們一起參加?!白屄犎藖砀惺芤幌旅@人的文化,也多了一個了解我們的途徑?!?/span>
那些勇敢跨越無形之墻的“他們”,既是vivo無障礙團隊,是想要無障礙交流的聾人與聽人,更是希望突破信息邊界、擁有表達自由的千萬個我們。
這一間屋子里,同時裝下了靜謐與喧囂——白天是靜默的咖啡館,夜里是躁動的音樂廳。它就像是社會環境的一個小小縮影。沒有所謂的“闖入者”,因為我們正置身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