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市譏而不征”: 原始儒家為何反對征收關卡稅
在張家山漢簡《算數書》中,記載了戰國末或漢初的關卡收稅算術題,說商人帶著盾、狐、貍、犬出關,要繳納租稅“百一十一錢”,百姓如果背著米出關,要經過三個關卡,“三稅之一”,即三分之一的份額都要被榨取。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孟子認為,只要能更好地保護民間商業,廢除沉重的關卡稅,就會“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者皆欲出于王之涂”。
孟子主張自由貿易。在《孟子·梁惠王下》提出治國需要“關市譏而不征”,在《盡心下》中,他提出“古者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意思是古代建立關隘,是為了保護社會,而不是為了多收稅,他主張對民間商業不收關隘稅。這一點與英國《大憲章》第13條,免除各市、區、鎮、港的關卡稅,皆享有免費通關權的主張是一致的。
在商貿道路上設立關卡,孟子認為其功能是稽查犯罪即可,而不是用來收稅,增加貿易負擔。從考古資料來看,當時關卡商業稅的負擔不小。如包山楚簡《集箸》簡149記載了十個邑、四條水道日常都要收取“關金”,可見當時官府不但在陸地上收取關卡稅,在水路上一樣要榨取一筆。
1957年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