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考證熱”: 對“中年危機” 的一種預判性應對
中年人多已進入人生的下半場,抵御風險的重要性更顯著。不盲目投資、不“無知無畏”地創業、不過多增加“可買可不買”的消費項目……是很多中年人的感悟。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35歲門檻”和“中年危機”,常態化地為“在路上”的中年人帶來各種壓力。
“中年人的艱難”從來就不是一個今天才有的話題,但在今時今日卻變得讓更多人關切,并引起某種共鳴。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老”有四位。若是“老”至衰病狀,而“小”又撞上青春期,兩方都不能幫襯自己,孩子還時不時給自己出點難題,那這樣的中年人就最尷尬。
在底層打拼的中年人,逢命運轉折之際,能夠騰挪的空間實在不多,而此時既不能消極厭世,也不能“高歌猛進”,畢竟全家的生計還在自己肩膀上扛著。而中年時,精力不濟的問題也漸漸凸顯,“欲求不滿”時時困擾身心,因而心情的復雜苦悶可以想見。
我年少時和大人看潘虹主演的電影《人到中年》,就覺得壓抑無趣,對于大人觀眾的深沉狀不以為意。倒是在中年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