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資儲備可以是一種日常生活

也許物資儲備這件事可以沒有那么焦慮,那么鄭重其事,也許它可以適度、自然地融入你的生活。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0年1月25日下午,武漢宣布從26日0時始,中心城區區域實行機動車禁行管理。通告發布后,許多市民涌向超市采購生活物資人民視覺/圖)

囤物資的行為一度離我們越來越遠,它發生于上世紀的冷戰時期和更久遠的歷史中,人們主要囤食物以躲避戰爭或饑荒等威脅。而在當代社會中,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動蕩與不確定性加劇,種種傳統和非傳統、自然和社會的風險上升,一些人通過囤物資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

心理學家斯蒂芬妮·普雷斯頓(Stephanie Preston)指出,只要資源供應不均衡,囤積就會發生,“它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的適應性行為?!边@部分源于對安全感的渴望。而如果這種行為建立在家庭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意識的基礎上,便成為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的一部分。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科學的防災意識仍很難在個人和家庭層面普及。但近年來的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國際局勢變化及新冠疫情大流行等因素,讓囤積物資的行為變得更為常見,這也成為各國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的契機。

一位汶川地震親歷者告訴我,由于2008年的那次大地震后飲用水一度成為災區最緊缺的物資,從此她家里常備著幾桶飲用水以應不時之需。我們的采訪對象張遙也有著儲備大量飲用水的習慣,這與他對城市生活的體驗、想象和思考息息相關。我們采訪了幾位有囤積習慣的人,這些個體的囤積經歷,或許是我們理解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代社會的微小切口,并讓我們對應急物資儲備有所感悟。

2022年3月4日,法國盧瓦雷省,志愿者在整理應急物資 (人民視覺/圖)

“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張遙,臨床醫生,北京,35歲

我最夸張的存儲是飲用水,家里常備60到120升的桶裝水。最大的水桶能裝16升水,我買了兩桶放在廚房里。其余4.5升的小水桶則被分散放在各個房間的承重墻一側,也有十多桶了。這些水其實遠超個人飲水的需求。每次買水時,我都買八桶左右,用掉一批后再補。

起初我沒把它們按飲用水和生活用水分開,后來覺得一旦停水,用桶裝水沖廁所太浪費了。我攢了幾個農夫山泉的水桶灌滿自來水,堆在我家客廳角落。已經好多年了,它們一直在那兒。

但你別說,居然有次真的用到了。大概兩年前的一晚家里停水停電,我實在想洗澡,就把燒開的水倒在折疊浴盆里泡了個澡。停電也就持續了一晚,但有時候城市出現一個局部的短暫性的困境,你不能因此不工作和生活。

你問我為什么儲水是重要的。我家住高層,17樓,一旦城市斷供是很恐怖的。2016年搬來后,我特意查過附近的水體和水質。我得知道,一旦出現情況,我可以從哪里打到水。

附近確實有些緊急避難場所能獲取水,但它們不能直飲,需要燒開。這涉及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