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可持續丨億緯鋰能劉金成:以更優的能源利用效率,為社會提供綠色產品

在這場零碳經濟浪潮中,電池已成為各行業實現碳中和的重要工具,作為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電池自身的脫碳進程亦備受社會關注。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指出,現階段亟須構建鋰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鏈與全球綠色供應鏈,實現鋰電池制造過程低碳排放達標,才能推動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截至20226月,超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凈零排放或碳中和的目標。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發電與供熱、交通運輸、制造業與建筑業三個領域,占全球碳排放量的86%。因此,推動能源行業向可再生能源轉型、促進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的電氣化升級,將是實現零碳經濟發展的關鍵任務。

對此,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表示,在這場零碳經濟浪潮中,電池已從過往的一個電子元配件正式成長為新能源的關鍵組件。在能源行業,儲能電池成為解決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系統波動性、間歇性的核心元件,幫助可再生能源實現大規模穩定接入電網,推動能源低碳轉型。而在交通運輸業,動力電池則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以電池動力代替燃油排放,實現汽車行駛過程的零尾氣排放。

但電池本身帶來的碳排放也不容小視,根據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數據顯示,每生產1千瓦時動力電池就會產生61-106公斤的二氧化碳,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式增長以及儲能需求提升,電池行業的碳排放總量也在逐年上升,要想真正實現電力、交通、工業等領域的全面碳中和目標,處于上游的電池行業必須率先實現自身碳中和。

2022年4月,億緯鋰能首次發布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宣布將在所有生產基地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實現綠色能源替代,并通過工藝改造、節能增效、電池回收等多種方式構建起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鏈與全球綠色供應鏈。

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

南方周末:為應對氣候變化,億緯鋰能在產品端開展了哪些工作?

劉金成:我們以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為目標,制定了億緯鋰能的減碳路線圖,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體系。

第一,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2022年2月,我們參與制定的《鋰離子電池產品碳足跡評價導則》團體標準正式發布,為整個鋰電池行業核算產品的碳排放足跡提供指導。我們也以團體標準為參照,開展自身產品的碳足跡核算工作。

第二,設定產品減排目標,根據碳足跡核算情況,我們設立了2027-2030年的鋰電池階段性碳排放減排任務,推動產品逐步實現低碳、零碳目標。目前我們有兩類電池產品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21年度綠色設計產品名單”。

第三,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為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我們研發出低碳環保的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技術,構建起“廢舊鋰電池-化學材料-電池材料-鋰電池”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2021年8月,我們與格林美簽署《10000噸回收鎳產品定向循環合作備忘錄》,合作建立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鏈與鎳產品全球綠色供應鏈,實現動力電池低碳排放達標,完善動力蓄電池回收體系。目前億緯鋰能已被北京資源強制回收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評為動力蓄電池生產者責任延伸履責AAAA級單位。

南方周末:為推動企業運營減碳,億緯鋰能開展了哪些工作?

劉金成:我們的減碳行動被分解到設計生產和運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重點聚焦綠色制造,并以此開發出一系列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目前在惠州、荊門兩地工廠都已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節能管理方面,我們已建立完善的節能管理方案,成立了以總裁為領導的能源管理小組,統籌領導節能工作,形成公司、事業部、產品線的三級管理組織,通過計劃管理(PM)與自主管理(AM)的聯動開展精細化的節能管理工作。目前,億緯鋰能總部及其子公司億緯創能、億緯集能、億緯動力均獲得ISO 50001能源管理體系認證。

節能技改方面,我們利用工業物聯網技術,升級空壓系統、制冷系統的管控,同時通過園區的儲能、蓄能系統,削峰填谷,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負荷柔性調控。2021年,我們在惠州建設18MWh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儲能示范電站完工,預計首年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噸。

信息化管理方面,我們通過BIM技術優化、智能信息化管理,為項目管理提供了精確可靠的基礎數據,實現資源的節約利用,累計節約 2533噸標準煤。

綠色能源方面,我們充分利用工廠屋頂和停車場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在2021年,工廠可再生電力占比達41%,據測算已建成的20MW光伏電站,每年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萬噸,未來我們所有的生產基地都將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持續提高綠色能源使用比例。

綠色運營方面,我們在工廠端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提高可再生金屬的利用比例。在園區端實現員工通勤電動化,電動通勤車年運行68,000公里,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920噸。

政策與市場要求電池實現脫碳

南方周末:在推動企業減碳過程中如何平衡成本與經營的矛盾?

劉金成:對我們而言,這兩者并不存在絕對的沖突,電池行業實現低碳發展是行業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來自下游客戶的要求,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十幾家跨國車企發布了碳中和路線圖,包括奔馳、大眾、沃爾沃、保時捷等歐洲車企也都提出在2025年至2050年在其電動車全價值鏈實現碳中和的要求,作為中國最大、世界第五的高能鋰一次電池供應商,我們必須奮力促進動力電池制造過程碳排放達標。

另一方面,來自國際政策的要求,例如歐盟制定的《歐洲電池法》,要求從20247月開始,要求投入歐盟市場的電動汽車電池提供碳足跡聲明,未來還將出臺最大碳足跡限值。另外隨著中國的碳中和目標進程,要求國內電池企業實現碳中和也將是必然趨勢。

短期內低碳轉型確實會造成企業經營成本的增加,尤其在2022年,全行業面臨原材料漲價,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儲能行業的急速擴張,供應鏈出現捉襟見肘的現象。在當前不穩定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下,企業經營受到一定的壓力,為此我們也在積極布局上游資源,保障公司供應鏈穩定。但長期來看,企業的低碳發展將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基礎門檻,實現減碳轉型也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對于助力全行業實現“雙碳”目標有重要意義。

構建鋰電池與智慧生活的全面解決方案

南方周末:未來,億緯鋰能還將從哪些方面為行業低碳發展賦能?

劉金成:我們將鋰電池技術與物聯網相結合,構建“鋰電池與智慧生活”的全面解決方案,幫助各行業實現碳中和發展,同時也為用戶創造更智能、更低碳的生活方式。

在2021年,我們聚焦船舶電動化轉型,深耕新能源船舶、岸電儲能等領域開發產品業務,推動實現船舶運行過程中大氣污染物的零排放,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首艘純電動游船、國內首艘海上純電動拖輪等電動船舶揚帆起航。

接下來,我們也將進一步響應政府的“雙碳目標”,選取具有示范性的應用領域推動各行業電動化轉型,讓普通居民能夠切身感受到碳中和行動給環境所帶來的變化,使之成為一個全民的自覺行動,同時提升碳中和產品在公眾中的認知。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