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故事大家說

彭伊娜

彭伊娜

彭湃孫女、參與創辦《南方周末》,曾任深圳報業集團紀委書記

那年我23歲,是第三位進入南方周末編輯部、第一個向老總報到的記者。

那是一年的歲末年初,神州大地改革開放春雷滾動,處處可聞板結多年凍土開裂的聲音。1984年1月21日,試刊號出版,正式命名為《南方周末》。2月11日,《南方周末》創刊號面世。為改革開放鼓與呼,放下板著的面孔,辦一份讓讀者愛看愿買的報紙,是南方周末初創者的追求。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前輩們的新聞情懷,他們讓我領悟“鐵肩擔道義”就是歷經磨難,為國為民的理想初心不改,他們是我新聞專業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的導師。

1986年3月28日,南方周末編輯部被中共廣東省委直屬機關工委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我被推選為代表登上省委禮堂大講臺作經驗分享。記得當時報社負責人對我說:讓你做代表,是要展現南方周末的年輕時尚。至今想起,心頭熱呼呼的。

驀然回首,中國改革開放崢嶸歲月歷歷在目。時光改變青春,不變的是情懷。?!赌戏街苣烦跣牟桓?,越辦越好!

張向春

張向春

退休員工,參與創辦南方周末

1983年夏季的一個上午,我正在南方日報資料室機械地夾著報紙,不遠處的左方突然走過來把我拉到門后,興奮地對我說:“走,我們去辦一張新的報紙!”

就這樣,我有幸和南方報的前輩們一起,共同經歷了那樣一個激情澎湃的時代。是的,跌跌撞撞地走過了一張名報的籌備、起名、出品、成長和壯大的全過程。

一起創辦南方周末的“老人們”聚在一起,聊起過去時,都會不約而同地感嘆:《南方周末》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他長大了,成熟了,有出息了。

他成功時,我們為他歡欣鼓舞;他遇到挫折時,我們為他憂心煎熬……但無論如何,我都堅信:南方周末的明天會更好。

南香紅

南香紅

前記者

我和南方周末第一次相見,是1998年的11月,從飄著鵝毛大雪的烏魯木齊,一下站在南方報業大院里高高的三棵棕櫚樹下,那種驚異,那種喜悅,請別笑我,新疆有沙漠戈壁的胡楊紅柳,但沒有這么挺拔、這么婆娑的樹。

在南周工作的8年,正遇那個激情沖蕩的年代,南方周末這個大熔爐銷融了、重鑄了我,這真是人生極為濃縮的十年啊,現在每當翻出舊作,常常會有一種驚異的感覺,這是我寫的嗎?我曾經到過那些地方見過那樣的人生嗎?我曾經體嘗過他們的苦難聽到他們的傳奇嗎?

我駐北京記者站,每一次回南方都是匆匆忙忙的,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那三棵棕櫚樹變成了五棵,我一時非常迷惑,不知道是不是我當年一時激動沒數清楚,但我在心里愿意相信是它又滋生出新的生命,我相信在南方這樣厚土多生的地方,這只是平常的一件事。

趙凌

趙凌

前記者,報道聶樹斌案主要記者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有一個欄目,讓所有記者寫一段年度感言或寄語。那一年我正在京西一家報社,每個星期四早晨從宿舍跑向八寶山地鐵報攤。跑了四年。曾經想過,如果有一天我能進入南周,特刊感言只會寫一句話:我終于來到了這里。

2022年我等來了這個機會,在離開南周八年后?,F在我可以寫:我終于來過這里。大笑過,痛哭過,后來都化為幸福。如今我和伙伴鄧瑾在給孩子們講新聞,因為我們是永遠的南周人。

李玉樓&黃思卓

李玉樓&黃思卓

記者

2019年7月初,同樣是一個悶熱潮濕的雨季,那時候還沒有新冠疫情,離《南方周末》2000期還有約莫三年,我們只是校招名單上挨在一起的兩個名字。在以289大院為起點的新聞道路上,我們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更加珍惜一顆真誠而熾熱的心。

《南方周末》就是用無數顆真心點亮的報紙,用鉛字和鏡頭觀照社會每個角落。感謝每個為此付出的前輩和同仁,也祝福這份見證我們愛情與婚禮的報紙,永遠長青。

譚暢

譚暢

責任編輯

是在高中校門口的報刊亭里,第一次邂逅《南方周末》。從此一期一會,她成全了我大學時最長的一份實習,和畢業后第一份工作。度過七年之癢,看著自己的名字曾印在副刊以外的每一個版面上。這份沉淀2000期的報紙,我陪伴她的歲月還很短,她給予我的已是陳香。

張玥

張玥

責任編輯

“正義,良知,愛心,理性”是南周的辦報理念,秉持著這一理念,很多年里它都是大學報刊亭的C位讀物,好報紙的代名詞。很榮幸,走出大學校園就為它工作至今,時移勢易,也不能丟了本心。

李慕琰

李慕琰

責任編輯

我剛做記者的時候,特地去買有自己名字的那期《南方周末》。報刊亭老板極力推薦其他報紙,“那個太貴了,要五塊?!薄拔揖褪且F的!”進了這家比較貴的報社之后,大部分時候怕自己配不上它的聲名,偶爾也抱怨它埋沒了我的才華。一路走來,不過五年,聚散無常,知交零落??高^了很多泄氣的時刻,總算走到今天,也還愿意相信,來日方長吧。

毛淑杰

毛淑杰

記者

南方南方,心之所向。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對媒體記者這個工作,一直心存敬畏。從業五年,一直告誡自己抱有“空杯”心態。希望在南方這片熱土,秉承初心,做好觀察、傾聽和記錄。祝賀南周2000期,愿你越來越好。

唐敏

唐敏

接線員

2022年6月23日星期四,38歲的《南方周末》第2000期如約而至!2022年是我來到報社的第23個年頭,可是我每天走進289大院的心情,就像第一次走進來那天一模一樣,那是1999年10月28日:抬頭望一眼樓頂“南方周末”的標牌,心懷崇敬,怯怯但歡快輕盈穿梭于289大院,開始每一天瑣碎而又必不可少的工作……認認真真,心懷感恩,開心地做著每一件細小的事情:跟出報流程+接新聞熱線+發采訪函+幫報差旅賬+……。因為我知道:優秀的學霸記者們正奔跑在各個新聞事發點采訪,而他們傳回來的稿件,就發表在《南方周末》上。2000期的《南方周末》,14000多個白天黑夜,風雨兼程,走過泥濘,趟過深水,“在這里讀懂中國”!

李佩佩

李佩佩

經營公司員工

我剛來南周時是2011年,做策劃,沒想到報到完沒多久,就因項目被派往鄉村,獨自在不同縣村的小學穿梭……那年暑假,帶三峽庫區的孩子們走出家門去看重慶、游三峽,瞅著他們小猴子般嗖一下消失在白帝城長長的階梯上,羨慕小孩擁有每天太陽也曬不化的蓬勃體力;秋天,結束支教后的陜西學校的操場上,孩子們揣著家里蘋果樹上摘的果子拼命塞給我們這些遠方來客……除了小學,那年剩下的時間基本就在幾所不同大學里籌備公益講座活動,辦公室成為偶爾回去的地方,邊做邊漸明白,這是南周的另一面,在新聞報道之外,還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動在持續發生,講述著南周人與讀者的別樣故事。

周景

周景亮

發行公司員工

在南周這么多年,接聽過數不清的讀者來電,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2019年8月16日上午接到一通讓我代向記者致敬的電話,經過深入交流,致電者是商丘師范學院的老師,也是南周多年的老讀者??戳水斊谀现堋昂诎孜渖層佬瘛钡膱蟮?,贊揚南周堅持客觀報道,多角度剖析、還原了事實真相,向忙碌在采編一線的記者致敬!

當天電話里溝通比較愉快,就互留了聯系方式并加了微信。當年9月份開學后,他成了南周的義務“宣傳員”,并發動學生會干部自費訂閱了80份《南方周末》。

周凡妮

周凡妮

新媒體員工

2021年搬家時,收拾出了很多《南方周末》舊報。父親指著1990年代某期封面對我說,這是當時還是記者的他,給南周記者朋友口述出的稿子。我細細讀了那份泛黃的報紙,熟悉的版頭旁,是許多熟悉的名字,這些名字現在成為了我的前輩和同事們。

最后,我倆心照不宣地把這份舊報收進了文件夾,帶往了新家。

孫孝文

孫孝文

研究員

我是從南方周末的合作伙伴開始,到后來被南方周末獨特的理念和文化所吸引,決定加入南方周末這個大家庭。作為一個長期從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和實務工作的人,在入職之前,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寫一份南方周末報社的“社會責任報告”。入職后,我很快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我發現南方周末的社會責任已經寫在了發行的每一頁報紙上。愿未來依然可以有幸與南方周末同行,祝愿南方周末在新征程上書寫新的華章。

闞珂

闞珂

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局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

我同《南方周末》初次打交道是在2002年。那年的8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首次審議監督法草案。為解讀這一會議議程,我于當月27日發表了《監督法草案:17年風雨歷程》。南方周末記者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信息,就監督法草案中的一些爭議問題采訪了我,于2002年9月5日刊出稿件《監督法:民主政治生長點》。

同《南方周末》的深度接觸,是我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局長之后。2007年我們首次邀請南方周末記者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報道。我們還同意南方周末記者隨團采訪報道一個來訪的外國議會代表團。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回憶起同《南方周末》的交往,是很愉快的。

呂日周

呂日周

曾任長治市委書記、山西省政協副主席

三謝《南方周末》:一謝你們給讀者提供了2000份(期)好的精神食糧,為了改革鼓與呼!二謝你們在我2000年到長治工作后,關注了我們的創新方法。三謝你們在我三年后的2月20日辭別長治時的報道,使我終身難忘人民的深情,覺得再努力,也欠人民的情。我不能安度晚年,學習在無權無錢無勢后如何發揮有智有苦有舍優勢,再做些事情。

楊東平

楊東平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許多往事飄零,因為白紙黑字,它留在了世界上——不僅有理有據,而且有棱有角。多年來,南方周末一直是我們密切的合作伙伴,因為共同的價值觀,因為正義感。

吳革

吳革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發起人

2005年-2019年,我作為中國影響性訴訟工作團隊組織參與了15屆“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評選。2007年,《南方周末》成為該評選的媒體主辦方。此后多年,《南方周末》始終支持年度“中國影響性訴訟”評選,相關報道收獲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認為“影響性訴訟”離不開媒體的力量,甚至也只有在網絡時代,“影響性訴訟”才完全具備發生深刻影響的物理條件,但是在我心中,是每一位南周人的音容笑貌。影響性訴訟,是通過個案來激活寫在紙上的法律。司法公正,是點亮人類前行的一盞燈。

李思德

李思德

湖北監利讀者

2000年盛夏,偶獲李昌平寫給總理的一封信,馬上與心儀的南周聯系,新聞部主任陳菊紅立即安排記者趕赴監利。我們像特工一樣,在棋盤鄉糧庫高大的糧垛下找到了欲哭無淚的李昌平,隨后又在縣城隱秘的地方連續長談兩晚至深夜。8月24日,終于推出《鄉黨委書記含淚上書,國務院領導動情批復》長篇報道。至此,與南周和南周人結緣,前后共有二十余知名記者踏足監利,也品嘗過湖鄉特色,是為紀念。

藍松濤

藍松濤

廣東中山讀者

當面聆聽南方日報老社長范以錦說過,一代接一代的南周報人,都有那么一種情懷的。接著下來,猜想但凡南周的老讀者,應該也是有一種情懷的人。閱讀南周報紙三十有八了,不離不棄的相生相伴,勝似良師益友,時間長了自然地潛移默化了人生觀。翻翻剪報簿,近十年僅就政務服務提升話題,即在南周投稿見報有二十多篇短評。

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边^往南周總說,在這里讀懂中國。未來南周要說,在這里完美中國。緣于,南周報人的家國情懷,南周讀者的家國情懷,我堅信我期盼!

孔澤仁

孔澤仁

上海讀者

2009年2月11日,南周25周年慶。之前的6期,南周每期有一個字,集齊了就是“中國夢踐行者”。我用海報紙做了一個拼圖,準備了一張賀卡,下班以后趕到當時還在黃浦區的南周上海記者站,和十幾位讀者、南周記者一起交流,當時還給我們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后來記者站搬到浦東張江去了,感覺活動少點了,希望疫情過后還能舉行類似的讀者交流活動。

何京嵐

何京嵐

研究員,最新入職員工

有一種緣分,雖遲但到。2008年我從新聞學院畢業,幾經過關斬將加入心儀的南方報社,那正是傳媒行業的高光時刻,后來隨著大批媒體人的轉型,我也離開了工作十多年的媒體到企業工作。如今因為《南方周末》重回289大院,不禁想起了20年前第一次相見,我還是湖北某小城的一名高中生,一次課上語文老師有點激動地說,“中國有一份很牛的報紙,叫《南方周末》,你們應該讀一讀?!鼻皫滋?,我經過同學輾轉聯系上那位老師,告訴他,我現在《南方周末》工作,這還是一份很牛的報紙,并邀請他加入“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

網絡編輯:蓁蓁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