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河劇游高知:從山內一豐到坂本龍馬

從瀨戶內海南岸的高松坐火車到土佐灣北岸的高知,一出火車站就看到三座高大的銅像在夕陽中熠熠生輝,正中自然是高知最著名的歷史人物坂本龍馬,左邊是他的發小武市半平太,右邊是與他同一天被刺殺的中岡慎太郎——他們仨都是對明治維新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土佐志士,死后均被日本政府追贈祿位以表彰其歷史功績。

而他們政治志向的形成,其實要從明治維新之前近三百年的歷史經緯說起,這也是我此行探訪古城高知的緣起。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每隔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相當幸運地避開了新冠疫情:上一屆藝術祭于2019年11月4日閉幕,彼時新冠病毒尚未肆虐人間;這一屆藝術祭則于2022年4月14日開幕,正值新冠疫情顯著緩解,日本政府不久便大幅放寬了防疫限制,藝術展館里又出現了久違的人流。

像許多遠道而來的當代藝術愛好者一樣,我以四國島東北端的高松為基地,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藝術祭跳島之旅。待到游程結束,我在四國多留了兩天,去了一趟南部的高知縣。

高知車站前的幕末志士銅像 (王在田/圖)

“功名之辻”

先解釋一下標題:“辻”是一個和制漢字,亦即日本創制的漢字,以“走之”配以“十”,顧名思義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后來它同“腺”“鱈”這些和制漢字一起傳回中國,被當作形聲字賦予漢語發音shí。

《功名之辻》是日本歷史小說名家司馬遼太郎于1965年創作的戰國時代題材作品,講述武士山內一豐在賢內助千代的輔佐下由一介浪人平步青云成為土佐藩主的傳奇故事,并于2006年由日本放送協會(NHK)拍成第45部大河劇,由俊男美女上川隆也和仲間由紀惠主演。

大河劇是NHK的長壽節目,每年圍繞一位歷史人物制作一部長劇,迄今已出品61部。大河劇每周日八點檔播放一集,每集約45分鐘,由年頭播到年尾,用一年時間刻畫這位歷史人物的一生,以小見大,展現他/她所處的時代風貌,故而每部大河劇都可以視為日本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

我就是在播放《功名之辻》那年不慎跳進了大河劇這個大坑,此后每年都要花近四十個小時追劇,還一路追到了高知城下。

抵達高知的第二天一早,我就來到了高知城。如今的高知縣,在明治維新廢藩置縣以前稱為土佐藩,高知這個名字便來自山內一豐擔任土佐藩主后修建的這座城堡。它位于土佐灣中部的大高坂山,可以俯瞰南側的新月形海灣,一度被稱為高智山城,后簡化為高知城。

高知城的護城河邊有一尊山內一豐馭馬前行的銅像——雖然那個時代的日本武士身材普遍矮小,跳下馬來可能還沒有馬高,但短小精悍的山內一豐橫槊鷹視,倒也威風凜凜,一派諸侯氣象。

高知城下的山內一豐銅像 (王在田/圖)

其實這位諸侯的人生起點可以說低到了塵埃里:山內一豐的父親山內盛豐是尾張國(今愛知縣)巖倉城主織田信安的家臣,相當于一個鄉鎮級的行政官員??椞镄虐惨蛄⑺脝栴}被兒子驅逐,其同宗暨妻侄織田信長趁其內亂而起兵吞并巖倉,統一尾張。山內盛豐與長子在巖倉保衛戰中雙雙戰死,剛剛元服(即源自我國的成年禮)的次子山內一豐則成了浪人——沒有雇主的流浪武士。

迫于生計,山內一豐歸順了仇人織田信長,被劃歸信長部將、行伍出身的羽柴秀吉(后來的豐臣秀吉)麾下??椞镄砰L在即將統一日本前夕意外身死,羽柴秀吉繼承了他的政治遺產,成為相當于天皇輔政大臣的“關白”——明朝政府一度還曾封其為日本國王。跟對了領導的山內一豐一路積功升遷,由區區二百石俸祿的底層武士逐步擢升至五萬石封地的城主。豐臣秀吉死后,山內一豐再次作出了正確選擇,拋棄老東家豐臣家,轉投日后建立265年德川幕府基業的德川家康,最終成為土佐藩二十四萬石封地的初代藩主。

說起來山內一豐此人資質平庸,既不是以武勇揚威疆場的猛將,也不是運籌帷幄的謀士,更不是統率千軍萬馬的帥才,在秀吉帳下只能算二三流的偏將。他的仕途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在寒微之際迎娶的太太千代。

千代買馬像 (王在田/圖)

笠之緒文

進入高知城,走不多遠就能看到另一座塑像:一匹駿馬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蓁蓁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