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為什么未婚守節?明清貞女的歷史研究

這是一種很極端的行為,很多人覺得她們不應該這樣做,但是你做了,他們的反應就是,“啊,好了不起,竟然你可以做這樣的事?!?/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慕琰

安徽歙縣的貞女牌坊。 (受訪者供圖)

乾隆二年六月,25歲的蔡貞仙自縊的前一晚,她流著淚把讀過的書、平生的詩詞手稿燒成灰燼。手中的如意簪和手鐲原本都有一對,未婚夫下葬時,她將一只簪子和手鐲隨葬。剩下那支簪子插在發髻上,用白繩牢牢系住,戴上手鐲后,她囑咐女仆,“如果我死了,不要讓人把手鐲從我的腕上取下來?!?/p>

六年前,19歲的她將要出閣,未婚夫卻沉疴難起。父親剛過世,母親不愿她嫁去,她請求母親,“占卜的人說我嫁過去對他有利,我不這樣做,就是不仁不義?!蹦赣H最終答應。

未婚夫很快過世了,蔡貞仙在他的靈柩旁自縊,被人救下,后來又多次試圖殉夫。為了使她放棄自殺念頭,夫家為她立了嗣子,但過繼只是個虛假承諾。她說服婆婆為公公娶妾生子,贏得了婆婆的好感,婆婆甚至讓她來主理家事。然而,這個富貴人家的庭院內外立馬興起了閑言惡語。為平息讒言,她把所有嫁妝都交給婆婆,又引來有“他志(再嫁)”的更多謠言。懷著“不死則終無以自明”的心情,蔡貞仙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清代學者俞樾撰寫了《薈蕞編》二十卷,為烈婦、貞女、忠臣、隱士立傳,蔡貞仙就是其中一位。

儒家道德大體上并不要求未婚妻守節,但在明清時期,和蔡貞仙相似,數以千計的年輕女子違抗父母的權威,終生守貞,或以自殺的方式來紀念她們生病、失蹤、出家、死去的未婚夫。這群女性被稱為貞女,曾在那個時代引起極大的關注和爭議。

官方頌揚貞女的做法從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文人對貞女現象的討論也沒有停止。1914年,袁世凱頒布了獎勵模范個人的法令,其中就包括貞女和節婦,與明清的旌表制度相差無幾。

貞女和人們常常談論的節婦不同,節婦指的是丈夫死后不改嫁的女性,在當時的社會中被視作正常。貞女則充滿爭議,她們還沒有正式出嫁,在很多人看來沒有必要。雖然她們受到國家褒獎,成為“奇節”的楷模,但仍有人認為這違反了儒家禮儀。

對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來說,貞女是儒家性別壓迫的象征、封建專制主義的產物。當兩性平等的新觀念出現時,貞女的堅守成為最不合理的事情。袁世凱褒揚節烈的同時,胡適、魯迅等人在《新青年》雜志嚴辭抨擊。在新文化運動的沖擊下,貞女現象逐漸消亡。今天,貞女的故事基本被人遺忘。

1990年代,盧葦菁在美國讀博,她閱讀了大量明清時期與女性相關的材料,發現貞女的話題“一直跳出來”,詩歌、傳記和學術討論中都有,材料非常豐富。她被這個群體身上的復雜性與沖突性吸引,同時意識到,在現代學術探討中,她們往往被簡單視作無聲的、順從的受害者。

到美國之前,盧葦菁在復旦大學讀書,她本科讀歷史,碩士轉到了中文系。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淀,讓她能不費力地解讀研究對象的作品。在貞女研究中,貞女的詩歌成了她“賴以討論她們的主體性、情感以及對自己行為意義的理解等問題的核心材料”。

她的貞女研究由博士論文擴展為一本書,《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一書表明:這些年輕女性是歷史變化的行動者,不局限于對當時的意識形態和文化風尚作出反應,也通過行動影響了中央和地方政治、家庭關系、學術論爭。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學教授王安(Ann Waltner)評價道:“歷史學家面臨的最重要也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就是解釋在現代讀者看來令人困惑甚至震驚的行為。作者在這本優秀的書中抽絲剝繭地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